【内容简介】
历经五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吴遵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中国老年教育论纲》近日出版。该课题汇集了数十位中外各路专家,三年结题即获好评,后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申报国家出版基金获立项。该书对老年教育及其本质、老年人究竟是“被教育”的对象还是“参与教育”的重要力量,以及当下应如何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困境,发挥老年教育的作用等,均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作者希望此书能够为中国顺利解决老龄社会面临的危机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吴遵民,1952年生,上海市人。日本神户大学学术博士(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文科二级)、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同时兼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兼职教授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与立法、教育基本理论、终身教育与学习社会理论、社区教育研究等。已出版专著及参与编写教材和研究报告3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及省部级项目16项,并荣获教育部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教育理论创新奖,上海第十四届图书奖一等奖,以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各类省部级以上奖项共18项。
【目录】
序
人口老龄化如今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同时也考验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及社会保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老龄社会的到来虽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它同时也彰显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度与广度。一方面,它预示着人类社会正在华丽转身,即彰显了一个从年轻迈向高龄、从短寿指向长寿的变化着的时代;另一方面,它又凸显了21世纪的鲜明特征,即新世纪不仅预示着科学技术的创新,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同时它更突出地体现了人的健康水平与幸福指数的普遍提高,社会福利及医疗保障制度的更加完善,使得人的自然寿命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延伸。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持续保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在迎来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又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尤其是脱贫攻坚战的成果举世瞩目。处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我们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进。而上述所有目标的实现,都关系着民众的福祉,有赖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实步伐与坚强决心。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无疑也是实现上述宏伟目标,即大幅度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的完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吴遵民教授是一位在终身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领域成果丰富并具影响力的学者。这次由他主持关于老年教育的国家社科重大研究项目,这一具有时代特征与社会紧迫需求的研究课题,历经三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就我个人所知,这在我国教育科研历程中,实在是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探索创新之举,因为它对于落实党中央与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提出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均将起到重要的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的奠基作用。
仔细浏览本书内容,发现有三方面的突破。第一是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与宽广性,这从该课题组组建的研究团队的构成即可看出。如课题组成员囊括了哲学、人口学、法学、社会学、行政学及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名专家,使得本书能从不同的学科背景与视角来审视老龄化这一引发公众热烈讨论的问题。第二是它的反思性,在本书第一章即开宗明义地提出:老龄化问题为什么在古代不成为问题,而在现代却成为一个是否会消耗社会红利的负面因素的问题探讨。由此,课题组又引出了关于老年教育的本质讨论,并提出当今社会必须重新审视老年及老年教育的本质内涵,如此才能产生新的视野。第三是它的颠覆性,课题在对老年及老年教育的本质进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强调应该正视“老龄化”的积极影响,即从老年人的智慧与经验出发,让老人成为这个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教育则更应该在“教”与“被教”之间通过教学相长的路径去更好地发挥老年人对社会及年轻人进行“教诲”及“传递”的积极作用。
上述与众不同的观点与颇有新意的论证,无疑为老年教育的研究领域引来了一股春风与清流。它让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老龄化问题,并重新反思老年教育的作用与功能。回到本书第一章关于老年教育本质的讨论,书中指出:当我们把老年人看作教育活动中具有生命活力的主体之时,才能引导老年人成为与该时代相符的完整与完全的人,而因此通过对老年人主体价值的开发去推进的老年教育,才能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中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上述理论观点我本人十分赞同,确实,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领域,我们都缺乏对老年教育的深层思考,例如: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生命科学的突破,人类寿命的延长,甚至衰老过程的改变,老年健康状况及社会作用可能会有所改变,老年及老年教育的研究应该会有新的内涵。又如:如今研究老年教育更多是从人力资源开发或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视角,其实从教育对人的发展和幸福的视角思考,老年教育应该满足人在从业时期无法获得的发展和享受需求。据媒体报道,台湾“中央研究院”原院长王大猷的夫人在80岁时获得了她年轻时立志要得到的物理学博士学位。还有不少人实现了年轻时的兴趣和爱好。还有一点,人对于生命的理解一直是伴随终身的难解的哲理,让生命教育变成老年教育中自我反思和坦然思考的内容,亦将会成为老年幸福生活教育的过程。总之,我们只有摆脱在老年和老年教育方面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式,研究发现老年人和老年教育的真正价值,以及老年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应该具有的作用与地位,才有可能对老年教育学乃至终身教育理论做出新贡献。为此,我真诚地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中国老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带来一些深层次的启示与思考,并真正从尊重老年人生命价值的角度去研究并发展老年教育。
谈松华
2021 年 6 月 6 日
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在实现本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如何把人口老化的负面影响转化为人口优化的积极因素,同时把因人口老化形成的社会负担转化为老年人才的资源红利,这对各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进一步通过对老龄人口的培育与人才资源利用途径的创新以实现促进老年人自身发展与社会活力提升的双重功能,同时通过对现行教育体系的调整以使其适应老龄社会的发展需求,并进而形成贯穿人一生的、具有统合性质的、切实发挥社会教育合力的老龄社会教育体系,以克服恐老、厌老的情绪与意识,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对老年人人生价值的正确理解,从而营造一个理解、尊重和发挥老年人的价值与尊严的社会氛围,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理想社会,这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予以考量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其中“教育先行”则是积极应对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此背景下,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课题指南发布,“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完善研究”被列为五个重大研究项目之一,由我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论证与申请有幸获得批准并立项。
课题立项以后,随即组织了来自国内外教育学、人口学、哲学、社会学和法学等相关领域的各路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了课题攻关研究小组。我们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确立了既突出国际视野又立足本国发展实际的基本原则,同时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不同视角去深入分析与仔细解读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及其转型发展的现状,并从中发掘其与老龄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差距。尔后再从教育学、哲学、社会学、人口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去探讨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完善的理论构想与现实困境。
通过对国内外老龄社会教育体系发展现状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力图把中国实践与外国经验有机结合,同时把理论与实践、群体分析和个案观察有机链接,以对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的应然和实然的状况进行整体的、动态的和全面的深入剖析,而最终归纳出影响我国老龄社会教育体系完善的主要动因及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整体思路与具体框架,以实现明晰我国现行教育体系未来发展与变革的方向,阐明正在构建的终身教育体系与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之间关系的研究目标,由此对完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适应老龄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提出总体建议和具体策略,最终目的则是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变提供来自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持。
本书是在上述国家重大社科项目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具体而言,其在七个方面呈现了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一,从哲学思辨的高度深入讨论了老年教育的本质,其中重审了古典世界图景中关于老年的理解与形象,同时借助赖尔等人关于知识的概念工具,对于重新为老人赋予精神力量,及为广义的老人教育提供哲学辩护提出了具有颠覆性意义的重要观念。第二,从人口学的视角深刻分析了小康社会背景下中国老龄社会的现状、特征与问题,这为本研究从教育的视角实现人口积极老龄化的观点提供了现实的基础。第三,从考察与比较国外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教育体系构建的状况入手,列举了日本、丹麦、芬兰、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六个国家的实例,为我国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第四,从教育法学的视角对我国老年教育的立法与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不仅对国家与地方层面已有的立法内容进行了解读与分析,而且就老年教育法的制定提出了重要建议。第五,基于终身教育的视野,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方法,就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对现有教育体系的满意度及未来构建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的期待等三个维度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为明晰老年教育体系建构的方向与解决老年教育的现实困境提供了一手资料。第六,就我国未来如何构建一个能够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的完善问题提出了顶层设计的思路与框架。第七,就老年教育发展的未来对策,包括人口政策的调适、老年教育的目标、老年教育体系的完善、老年教育办学的优化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简而言之,本书从多学科的视角分析与思考了老年及老年教育的问题,同时就当代中国老龄化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具有俯瞰性与前瞻意义的观点:
一、老龄化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现代性的问题,不仅是时代发展使然,而且也是古典世界图景中价值与事实统一的原则遭遗弃所致。
二、处在现代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中,人的价值转化为“力量”的大小,老人所拥有的智慧与经验的价值则被崇尚力量、资源与效率的工具理性社会所遮蔽。由此老人在现代生活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形象开始在新的社会秩序中被想象与固化。
三、现代理性社会认为老年唯有被教化、被重塑并重新赋予新的“力量”,或者化为尼采的概念,即需对老人进行价值重估,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期许。由此,老年教育作为“力量”赋予的手段与途径亦随之备受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四、唯有重新审视老年教育的作用与功能,并充分发挥其在育人(培育年轻人)、善人(完善老年自身人生)及惠人(用老年人的智慧与经验惠及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与价值,才是当下重新反思老年教育的本质、扭转老年教育的定位、确立老年教育的发展路径所必须予以思考与反省的深刻且基础性的问题。
吴遵民
2021 年 5 月于上海
后记
2018年度申报成功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在历经三年的艰苦努力之后,终于画上了句点。在接此课题之际即感责任重大,因为随着世界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开始深切感受到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沉重负担与压力。
此课题全名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教育体系完善研究”,从字面上看就知道该课题实际上涉及三个重要主题:一是老龄化问题,二是老年教育问题,三是教育体系的完善问题。而上述三大主题又具体涉及医疗保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政策立法等众多领域及方方面面。而且在“各个突破”的基础上最终还需回归到教育层面,即就未来究竟应该构建一个怎样的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当前这个老龄社会的发展需要。无疑,课题涉及的范围十分宽广,聚焦的问题十分紧迫,覆盖的对象十分繁杂,需要解决的问题又非常棘手。
经过课题组全体同仁的齐心合力与精诚合作,本课题终于在2021年5月顺利完成了全部研究任务,并在成功结题的同时又完成了这本学术专著的撰写。在此,首先感谢江西教育出版社的盛意,该社总编辑桂梅女士诚挚地表达了希望出版此书的愿望。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教育界前辈谈松华先生亦在接到撰写序言的邀约之后,第一时间表示了支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则早在课题申报之初,就给予极大的鼓励与支持。如学部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为课题申报书的撰写与完善提供重要而宝贵的意见。课题立项以后,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吴瑞君院长作为人口学的专家欣然接受了课题组的邀请,并直接参与了子课题的研究;哲学系的姜宇辉教授、国际关系学院的贝文力教授、法学院的黄欣教授等亦分别为各子课题研究内容的如期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本人还想以特别诚挚的心情,深切感谢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教授。陶老先生与本人并无特别交集,但在本人申请的2015年国家重点课题及2018年的本次国家重大课题的现场答辩中,陶老先生都是主审专家,在前后两次共四十分钟的汇报及评审组专家的提问交流中,他不仅十分仔细地听取了汇报,而且还对汇报内容与观点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与赞赏。2020年,陶西平教授在北京因病不幸逝世,而本人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出版物能最后寄送陶先生留作纪念的愿望也最终成为憾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题组还特别有幸邀请到了我的恩师日本神户大学名誉教授平原春好先生、东京大学的牧野笃教授、九州大学的野々村淑子教授,他们在终身教育和老年教育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他们的参与亦为拓展国际视野、深化课题内容起到了重要的国际比较与理论奠基的作用。
本书的第一章由姜宇辉、吴遵民撰写;第二章由吴瑞君领衔执笔;第三章第一节由牧野笃撰写,第二节由平原春好撰写,第三节由黄家乐(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周丹(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撰写,第四节由王丽佳、朱晓雯(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撰写,第五节由野々村淑子撰写,第六节由贝文力撰写;第四章由黄欣领衔执笔;第五章由王丽佳、杨珂珂、李琳琳撰写,其中邓璐、邵晓枫、李明旭(四川师范大学)提供了四川地区的调研数据及调研报告,兰志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幼儿园)提供了广西地区的调研数据及调研报告,王仁彧(上海市普陀区社区学院)提供了上海地区的调研数据及调研报告,温书宇(国家开放大学)提供了北京市的调研数据;第六章由王永锋、温书宇、姜海燕(国家开放大学)撰写;第七章由吴遵民、赵华(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邓璐撰写。本人作为课题组的总负责人及首席专家,负责对课题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子课题内容的确立与分工,全部初稿的编纂、修改与完善。邓璐博士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汇总与整理,博士生陈晓雨、硕士生孟凡星对书稿的最终文字进行了校对。
本书对老年及老年教育的问题予以了新的审视,尤其是通过哲学层面的反思及现实状况的分析,使我们对老年及老年教育的本质有了新的深刻认识,那就是作为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老年教育与人生的其他阶段一样,其展开的依然是提升生命品质、促进生命成长及完善老年人性与人格的教育。而在积极老龄化的过程中尤其应该重视老年人的实践智慧,并去除工具化的功利思维,从而使老人活得更有尊严,并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服务社会、教导后辈。本书将老年教育的发展自始至终置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宏大思维与框架之下,以致力于实现为每一位老年人提供精准教育服务、保障终身学习权利为终极目标,并以此积极促进与推动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构建与完善。
本书因人力与物力的各种限制,出现错误或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在此衷心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吴遵民
2021 年 5 月 31 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