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大成实验江心岛校区
陆意
利用十五天的课余时间,啃完了120万字的《基督山伯爵》。这是我完整地看完的最长的一部外国著作。翻完最后一页,给我的启示就全部涵括在了等待和希望两个词上。
首先,不得不提的当然是德·基督山先生。他用14年的等待换来了曙光与自由,有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他在狱中的希望——一个个报复仇敌。
个人认为,唐代斯在狱中与法里亚神甫相遇直至越狱成功的章节和出狱后为报复仇敌蓄势铺垫的章节是最为引人入胜的。可怜的唐代斯蒙冤入狱后精神一度萎靡,一次次的申诉抗议失败后,他不想等待重获自由的那一天,对自己的生命也没有了希望。于是,他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死亡。但就在他背上绝望的时候,与被狱卒认为疯了的法里亚神甫意外相遇。于是,两人打通暗道筹划着如何越狱,这样在狱中相伴而生差不多有十年。是法里亚神甫给了他希望,让他继续等待。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牢狱之灾是何种滋味,尤其是被不明不白地投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在看书过程中,我想象过换作是我的话会采取什么举措。我想象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免受这种暗无天日、永不见光、封闭烦闷的狱中生活。我想我不会有耐心等待释放的那一天,即使入狱前满怀着各种希望,面对那样的现实,任何希望都会化为泡影。
以现代人的生活步伐,很多人认为很多事并不值得等待,遥遥无期的等待只会让人在迷茫中虚度一生。我不想反驳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因为确实,时间对某些人而言尤显宝贵。比如作品中的那些银行家、投机商们必须惜时如金,否则不仅仅是亏损的问题了,很可能就导致破产。而就我个人而言,等待两个字似乎给与了我更多的耐心。写到这,想起高三班主任的一句自创经典名言:可做可不做的事还是去做一下吧。而我想说:可等可不等的时候还是选择等待吧!对于爱情,当你还没有遇到你的真命天子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耐心的等待。我觉得这是一种理智的做法。
再谈谈希望,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了。从小便被灌输一种思想: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对未来要抱有希望。虽然很多时候想起来会觉得这很俗很空洞,与其说是希望不如说只是幻想而已。可不管你怎么认为,希望在人消沉的时候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斗志,这是无可厚非的。唐代斯在绝望透顶的那一刻又突然奇迹般地获得了希望,正是这一希望支撑了他这么久。抱有希望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乐观行事往往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整部作品围绕报恩复仇这一主线。大仲马曾让人给他雕刻了一尊半身像,堂而皇之地安放在基督山城堡门厅的正位,还配上一条座右铭:“我爱爱我的人。”其实,这条座右铭,大仲马只讲了半句,而他在《基督山伯爵》一书中,才表述了完整的意思,那就是“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对于基督山伯爵那种恩仇分明的处事风格很是赞赏。这个世界就应该是赏善罚恶的。还记得幼儿园时的老师有句口头禅“啧啧啧,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呀!”当时每每听到还似懂非懂,这部作品很确切地诠释了这句话。
看完整部作品,也随之产生几个好奇的疑点。作品中没有具体说明伯爵到底有多少财富,也就是说当年斯巴达家族埋藏在基督山的财富数量是个谜。但从伯爵出狱后花钱的出手大小可看出那是座无价之山。其二,伯爵在完成复仇计划后又回到了伊夫堡狱,并在当年法里亚身神甫的地牢里找回法里亚神甫的一部巨著的手稿。但关于伯爵如何处理这部手稿却没有下文,这或许是作者的一个疏忽。其三,作品最后写到伯爵和海蒂乘坐一艘帆船消失在天际,他们那时是什么关系呢?亲如父女,还是继续主人与奴隶?亦或是情人?这或许是作者故意不点名留给读者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吧!还有那艘帆船会驶向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是东方的某个国家,比如中国也是极有可能的。
作品读完了,思绪却没有中断。这部作品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无限的。很多感受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唯恐我这些笨拙的文字亵渎了大仲马先生赋予作品的意蕴,还是就此搁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