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儿童与成人》有感
在儿童文学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我读到了法国作家保罗.阿扎尔的《书,儿童和成人》。这本书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理论奠基之作,世界各国儿童文学思想、观念起源之书”!他采用比较研究文学的方法,描绘了欧洲(兼及美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史。(如图)虽说是本理论书籍,但因为作者运用散文化的优美笔调,贯穿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且史中有论,非但不枯燥,反而让我觉得像读故事一样,却又有读完一大本史论时的理论充实感。
在保罗.阿扎尔的笔下,儿童文学发展阶段大致如以下表格所述:
这本书除了给作家和出版社指明方向外,也引领了同样关心儿童发展的我们。在本书的序中,作者就明确提出,要努力让儿童拥有终身与书本相伴的习惯。要终身相伴,必定先要有兴趣。我们渐渐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阅读兴趣反而降低了。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谭旭东在谈论这一现象时也说,也许是老师们对孩子稚嫩的阅读兴趣保护得不够。老师们在课外书籍推荐时,也许会将我们认为的经典成人作品推荐给孩子们。或者,我们也曾经像成人压迫时代的家庭教师吉内里斯抑或是作家贝尔甘一样,不论是凡事以理性为主还是感性至上,总是以功利阅读和教育意义至上为原则。但是正如作者所说,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坚守:只做自己的国王。我们带着自己的居高临下的,倨傲的成人视角,儿童却依然会奋力索要自由!
“那些不站在同一个高度,平等地与小孩子们对话的,将他们称作‘亲爱的小读者’的书;那些无法引起他们共鸣,无法用画面吸引他们的眼睛,无法用活跃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思维的书;那些只会教他们和学校里所能学到的一模一样内容的,令他们昏昏欲睡梦幻消散的书籍,他们将一一拒绝。”这句话为我们给儿童选书指明了方向。儿童的阅读要靠成人来引导。面对从写作、出版到阅读都日趋多元化的儿童文学的今天,我们要回归“儿童本位”,从儿童心理出发,真正关注儿童的生命状态,真正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找寻恰当的儿童文学来呵护童心,捍卫童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儿童对阅读有着不灭的热诚。这也就是为什么,四年级的期末考试,考卷上出现了《苹果树上的外婆》节选段落。孩子们看了后,还没等到我们推荐,就都自己去书店找来看完了。
庆幸的是,在好书推荐方面,我们一直有引领者。我们要做的,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先于孩子,或是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些书,抓住儿童文学与孩子心理的契合点,将好书个性化地介绍给他们。
第一次阅读比较仓促,有些囫囵吞枣。最后摘抄作者的序自勉:“对于书本的热爱,牵涉到随手可得的简单快感和细致优雅的内心愉悦这两者之间的比较取舍。当我们选择后者的时候,某种特殊的性格、坚定不移的努力、对回归内心的依恋、深刻的反思、对躁动的抵制等都将成为我们的生活节奏。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书本的捍卫,它将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