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
其实很惭愧,一直觉得自己记性差,书读了也白读,所以很少去看书。自从手机能上网后,现在连报纸都不太愿意去翻阅了。但有一种书我会去细心的去品味,那就是我家订阅十多年、家人都爱看、大家都熟悉的《读者》杂志。
《读者》里的文章短小精悍,很适合快餐式地浏览。看《读者》,已成了我的一种习惯:饭后随手翻阅,睡前悉心阅读。里面内容 无论清新淡雅,或热烈奔放,都会激起 心灵 深处的感动与震撼
《读者》的卷首语精短却充满人生感悟,曾读过一篇题为《将生命当成租赁》的卷首语,说的是在韩国流行一种“死一把”的活动,参与这个活动的人首先要进行一个以“生命的意义”为主题的测试,留下肖像,写下遗嘱,然后穿上麻布做的寿衣躺进棺材里。体验者在棺材中会听到哭声,十五分钟后,工作人员打开棺材,体验活动结束。据主创人员介绍,设计这种“死一把”活动,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反省过去,珍惜现在,更好地面对未来。人在健康的时候,充满着欲望,往往感觉不到幸福。俗话说“不见棺材不掉泪”,只有真正地面对死亡时,人的心态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生命有如某种租赁,只不过这种租赁有长有短,有悲有喜而已。读了这样的文章,能瞬间消除心灵的浮躁,并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读者》的许多文章都 充满了温情和人性,小人物背后蕴藏着的巨大精神力量,如文苑、回忆、人生等栏目的文章,曾无数次被这类文章感动着。
《读者》中还有许多文章涉及到教育内容,阅读后往往令人陷入思考。比如有篇文章说,在美国加州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两种不同的动物,一种是温顺的长颈鹿,另一种是凶猛的美洲豹。长颈鹿天生似乎就是教育家,它教自己的孩子各种生存技巧:如何觅食、如何防范天敌等。而美洲豹却不太照顾刚出生的小豹,甚至丢弃它们,就算有别的动物猎食小豹,小豹也只能靠凭靠自己能力逃生。结果呢,长颈鹿用千百次的呵护换来的仅仅是孩子基本的生存能力,而美洲豹最终成为了强中之强。人类也是如此,要想成为强者,就必须经过一番磨难。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一个农民的孩子,天生就是口吃,可他却立志要当一名主持人。他被所有的人耻笑的时候,没有认输,以坚强的意志向命运发出挑战,他将小石子含在嘴里,不停地练习发音,舌头不知被磨破了多少次,最终他成功了。读了这篇文章,我对教育方式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
最近一期《读者》上有篇文章,题为《“人”是怎么教没的》,更是引发了我对当前教育状况的深思。文章例举了当前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 教育界几乎年年都有新举措、新理论,一会儿一期课改,一会儿二期课改,许多专家的理论其实并没有为教育理论增加过什么新东西,反而把问题越搞越糊涂。学校把“减负”叫得震天响,做起来却变了味,一方面为了遵守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教师不得不减少课时,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成绩又拼命加班加点,并且号召学生们去补课。讲一套、做一套, 还大呼“素质教育”,实际上最终追求的还是分数。(这个其实不能一味责怪教师,教师也是迫于无奈)。 作者认为,现今的教育还是深深地被高考这个指挥棒控制着,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努力训练学生迎合出题人的意见、揣摩出题人的意图,而许多时候考题的标准答案却非常荒谬:文章的作者曾参加过高考命题,也担任过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据他介绍,阅卷前他们中心组的五个高考阅卷组负责人总要先把卷子先做一遍,可笑的是几乎没有一道主观题大家的答案完全相同。有一次他们的答案竟奇迹般的完全一样,但打开命题人的标准答案一看,他们的答案全错了。如果说连阅卷老师的答案都不对,又怎么要求学生做对呢?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 学校的教学好像车间中的流水线,不同学科的教师几乎都在干同一件事——雕琢符合“标准”的零件。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无止境的题海中,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被剥夺,生活乐趣被剥夺, 朝气蓬勃的少年成了俯首帖耳、唯答案是从的学习的奴隶。独立的人格不见了,独立的思想不见了,自由的精神不见了,“人”就这样被教没了。读了这样的 文章,对当前的教育产生了忧虑。 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使人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就像文章中 引用的社会学潘光旦的教育观一样: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那儿得到充分的发展。憧憬着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早日实现。
总之,《读者》是我钟爱的一本杂志, 它像哲学家,在侃侃而谈中,给我以启迪,让我从中得到许多人生感悟。它像一股清泉,让我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它引发我对大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它使我懂得去关注亲情、珍惜友情,它使我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必定会一如既往地去关注《读者》,去体味《读者》。
 
                                                  叶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