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背景
为探索出适合我校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2年9月,学校邀请了课改先进学校安吉锟铜中学谢校长给全体教师做了“导学案”试验经验介绍。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正悄然而起。这一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校为此也多次展开这一理论的学习、讨论,并展开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小学部四年级组作为“试点”对此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实施“教学案”是实现
“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的有效手段,对实现“轻负高质”有重要意义。“教学案”是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二者融为一体的教与学方案。关注学生学习前概念,根据教学目标与自己所教学生的学情,把“教”案融入“学”案中、精心设计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共用的“教学案”,激发学生兴趣、优化学习方式。“教学案”的精髓在于“教案”和“学案”结合,它充分体现了“师生和谐互动关系,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 它把“学什么”、“怎么学”、“学成什么样子或学到什么程度”与“教什么”“怎么教”“教成什么样”两个师生问题明确结合起来。他的核心价值是教师先查后教,以学定教,学生感受成功,享受成长。
三、概念的界定
1.什么是教学案
“教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教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可以籍此并依托教材可以比较轻松的做到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 内容包括:温故知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堂与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
四、教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3.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可以是填空,可以是思考题或其他形式。
4.层次性原则:教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5.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具体要求:
第一、“教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教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教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教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第五、注意“教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教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更不能直接照搬教辅资料。
第六、“教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五、“教学案”的备课模式:
“教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2、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教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教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3、提前发放
上课前一天将“学情调查卷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根据学情卷设计目标问题,进行课堂教学。
4、课后反馈
师生共用“教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教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5、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教学案”整理成册,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在教师监评激励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下的学习态度、学习内驱力以及日常行为中道德品质的发展变化。
1)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学能监评表》(见下表)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
课堂学能监评表
内容
组别
|
自主(10分)
|
合作(10分)
|
展评(10分)
|
监测(10分)
|
规范(10分)
|
合计(50分)
|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5
|
|
|
|
|
|
|
6
|
|
|
|
|
|
|
7
|
|
|
|
|
|
|
看看学生在这一评价机制督促下的学习情绪和效率。
2.研究教师在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轻负高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理念的变化以及教师行为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程度。
通过让教师平时编写和使用“教学案”,课堂配合《学能监评表》的运用,以及对小组合作研究机制的掌控,研究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教师“教学案”运用的课堂如何实现轻负高质。初步制订教师运用
教学案教学的评课记录表如下:
大成实验学校教学案教学评课记录(实验稿)
班级:
科目: 课型: 课题: 授课教师: 时间: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
权重
|
成绩
|
分析
|
|
学情
调查
20分
|
教师
教学
设计
10分
|
分析教材 明白基础
|
3
|
|
|
设计合理 促进自主
|
3
|
|
|||
及时了解 提出策略
|
4
|
|
|||
学生
完成
情况
10分
|
积极参与 准备有序
|
3
|
|
|
|
认真思考 填写齐全
|
3
|
|
|||
充分暴露 提高起点
|
4
|
|
|||
目标
问题
20分
|
教师
10分
|
目标问题 根据学情
|
3
|
|
|
重点难点 符合实际
|
3
|
|
|||
激发情感 引起思考
|
4
|
|
|||
学生
10分
|
独立思考 努力尝试
|
3
|
|
|
|
难度适切 思维碰撞
|
3
|
|
|||
问题有效 求知欲强
|
4
|
|
|||
合作
交流
30分
|
教师
15分
|
小组建设 科学规范
|
3
|
|
|
启发合理 有效引导
|
3
|
|
|||
追问拓展 注重方法
|
3
|
|
|||
维持交流 调控有序
|
3
|
|
|||
促进思维 纠错迅速
|
3
|
|
|||
学生
15分
|
分工明确 人人参与
|
3
|
|
|
|
积极展示 科学规范
|
3
|
|
|||
声音洪亮 表达流畅
|
3
|
|
|||
手脑并用 自信大方
|
3
|
|
|||
认真倾听 有效点评
|
3
|
|
|||
学能
监测
20分
|
教师
10分
|
依标设题 体现分层
|
5
|
|
|
时间合理 拓展提高
|
5
|
|
|||
学生
10分
|
独立完成 达标率高
|
5
|
|
||
及时纠错 能力提高
|
5
|
|
|||
反思
评价
10分
|
教师
5分
|
反馈矫正 科学评价
|
5
|
|
|
学生
5分
|
及时反思 进步明显
|
5
|
|
||
合计
|
优点缺点 思考建议
|
100
|
|
|
|
等级评定
|
|
|
|
|
注:
90分以上为优质课A,70~89分为规范课
B,60~69分为改进课
C,59分以下为不合格课D。
3.教学案具体运用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好教学案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识规=来取代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而违背了主体教学原则。因此,教学案的设计,必须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设计符合学情的问题、方法,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确定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易懂易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具有科学性、现实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比如,对二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应努力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长久保持。而语文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识字,喜欢写字,喜欢阅读,喜欢交际,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说话有浓厚的兴趣。要实现这些,前提是你设计的学案能否让学生动起来,设计时应从教学内容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下工夫,精心设计。比起教师在课堂上繁琐地进行字形分析、字义理解,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学生,充分利用教学案,从自学到对学,直至群学,整个过程中让他学会表达自己知道的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要有效得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巩固识字成果,就能克服学得快、忘得快的问题。
(
2)课堂教学中重在“学”
教学案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案,因此重点在引导。不仅要引导学生开展好自学,更要引导学生开展好展示、交流和探讨。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所以在课上可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学提示,通过组成学习小组提出问题,利用学习论坛互相帮助解决。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品尝到思考的乐趣,收获的快乐。展示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避免单调。展示环节是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念和见解。展示的方法要有利于学生阐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可以让各小组自主决定展示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案上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展示板块。如,明辨是非;一题多解,丰富多彩;设计方案,大显身手;奇思妙想;相约经典;走进生活,请你支招;动手尝试;才艺展示;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等
(3)设计好反馈环节。
每堂课用不少于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检测。学生自己或相互或由老师检查学习的效果。可以是学生自己回顾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学生间相互提问,可以是互出题目检查,也可以是老师分发检测题检查。在检测过程中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以便调整活动方案或者确定老师重点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有效。
(4)结对帮扶,促进合作。
一般的小组合作,常常是一个人发言,其他同学听着。有些同学性格比较外向,学习成绩较好,喜欢发言,有些同学不喜欢发言,久而久之,小组里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其他同学少发言或干脆不发言。在合作解决问题时,也总是组长和成绩好的同学参与得多,其他同学参与得少。这些都不利于全体同学的全面发展。同时,少数成绩较差的同学因为长期被忽视,逐渐游离于小组之外,成了旁观者。为了帮助每一个同学都能有所进步,促进全体组员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因此在汇报时,成绩较弱的孩子发言加分多,这样增加了他们的发言机会,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和其他方面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小组的团结协作和全小组同学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研究方法
根据我们课题的特点和研究的内容,我们主要采用:
1.文献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
2.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或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孩子对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语文的兴趣,调查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3.实验法: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
4.个案研究法:定期或随时研究情况进行反思、探讨及时总结归纳,为指导实践和形成教科成果积极丰富材料。
六、研究的程序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两年(2013、9—2015、1)
1.课题准备阶段(2013、9—2013、10)
(1)学习相关文献,收集相关信息资料。
(2)确定研究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13、10—2014.11)
(
1
)依据课题的研究方案,具体进行实质性操作。
(
2)教师撰写“教学案”实施心得或研究论文。
(3)开展首届以“教学案”为载体的我看“美丽课堂”研讨交流活动。
3.课题总结反思阶段(2014.12—2015.1月)
教师撰写体会、反思,教研组组织总结性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