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位于大连市西北部,呈马蹄形环抱市区,是大连市主城区的重要板块,其中陆地面积502 平方公里,海岸线157公里。区辖14个街道、153个社区,常住人口102万。甘井子区是大连通往外界的门户,被形象地称为“大连门”。自2001年教育部确定甘井子区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以来,甘井子区委、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发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区”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以创新社区教育机制为动力,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社区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区,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领导,注重协调,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随着大连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甘井子区由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区逐渐向现代化的绿色城区迈进,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争当现代化先行区的发展目标,坚持现代化的教育支撑现代化城区建设的发展思路,把社区教育列入区域教育现代化七大工程之一。2002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甘井子区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相关28 个部委办局为成员单位的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管理、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03 年全区召开了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动员大会,下发了《甘井子区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意见》。2004年,在新年议教会上决定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甘井子绿色城区建设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拓展社区学院功能,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2005年出台的《甘井子区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规定》中将“社区办公面积达400 平方米、其中用于社区教育不少于100 平方米”纳入对任现职领导干部考核项目。2006年制定了与现代化城区建设相匹配的《甘井子区“十一五”社区教育规划》。2008 年甘井子区成为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后,又出台了《甘井子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这些举措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经过8 年多的不懈努力,全区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顺畅、工作制度完善,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构建功能完备的阵地网络
按照“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经费筹措办法,甘井子区在2002 年国家社区教育评价体系初台之时,就在经费投入上确定了年人均3 元的标准,此外区本级财政每年还投入50万元作为社区教育专项经费。

    2002 年,甘井子区委、区政府整合了区成人教育中心、周三小学和大连冰山集团技校,投资500 万元建立了4000平方米高标准的甘井子社区学院;各街、镇也对原有的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教育培训基地进行了提升、改造,成立了社区分院;社区教育分院阵地达标率由2002年的63%提高到2009年的94%。社区教育学校达标率由2002年的69%提高到2009 年的95%。全区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社区分院为骨干、以社区学校为基础的覆盖全区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

    8 年来甘井子区通过整合资源加强阵地载体建设,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在要求全区中小学必须向社区开放的基础上,先后把区中小学五大培训中心、部分民办学校整合为社区教育基地。借助基地丰富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技术,实现了人、财、物的优势互补,形成了自主发展、绩效提升、进而使现代化城区建设落到实处的新思路。实践证明,实现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提高了社区教育的整体实力,创造出了1Ư跃2的效应。
 

    三、拓宽用人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构建素质精良的人才网络
    2003年甘井子区在全区中小学教师中,通过竞聘选拔了21 名综合素质强、热爱社区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派到各街镇做社区专职工作者。2007年又借大连市“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政策支持,从300多名大学生中选拔热爱社区教育事业、素质优良的大学生充实到基层社区专干的队伍当中。社区教育专干的年龄由2002年的45岁降到2008年的33岁。目前一支热爱社区教育事业,肯于奉献,有激情、有魄力、有创新意识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正在健康成长。为使工作更加协调、高效,2004年甘井子区面向全市公开招聘社区学院副院长,2005年社区学院面向全区公开招聘中层管理人员。学院以培训为手段,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主导,促进专
职教师队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适应社区教育的发展要求。现在专职教师队伍在承担专干培训、网站建设、课程开发以及社区教育课题研究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甘井子区颁布了《社区教育志愿者注册及管理办法》,拓展了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服务内容、服务领域。各街、镇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发掘人才,发现了一批具有一定专长,对事业充满激情责任感和具备良好素质的社区志愿者。为了推进社区教育课程化建设,2009 年甘井子区在委办局、中小学、民办学校中精推167 名有知名度有特长的人,成立了甘井子区社区教育讲师团,把他们作为社区教育兼职教师推向全区。

    截止到2009年12月共有社区教育志愿者6194名。这些志愿者在社区培训、组建社团、参与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的社会氛围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出台制度,完善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制度网络
    甘井子区根据国家有关社区教育文件精神和社区教育评估标准,相继出台了《甘井子区社区教育评估标准》、《甘井子区学习型社区评定标准》和《经费保障办法》等文件。先后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常规工作制度》、《督导评估制度》、《专干培训制度》等制度。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甘井子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少年宫、各基地参与社区教育的工作意见》。2005年设计并下发了针对两级专干的《社区教育管理手册》。

    通过对各种制度进行逐步修正和补充,甘井子区构建了科学规范的社区教育评价体系。05年以来,甘井子区政府督学室开始对社区学院和全区14 个街镇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督导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当中。
 

    五、搭建平台,丰富内涵,推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1、建立超市,丰富内容,建立门类齐全的课程新体系
    2006年甘井子区提出了社区教育课程化的口号,三级培训网络通过课程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学员的形式,开始了培育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尝试,在社区教育培训模式的探索上,甘井子区依托社区学院和社区分院,创设的“超市自选”和“连锁服务”的培训模式,并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文化艺术、科普知识、职业技能、健康休闲等六大类的社区课程体系。

    在社区学院龙头作用的牵动和辐射下,各社区分院、社区学校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街道社区分院以下岗失业人员转岗就业、社区居民的法律、健康知识和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味的休闲培训为主。涉农镇(街)则因地制宜地开展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培训,为营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的社会氛围做出了贡献。

    2、创新载体,营造氛围,构建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新格局
    甘井子区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的经验,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育人的教育格局。全区通过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做学习好少年、做文明小市民”、“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迎接新挑战”、“青春自护”等特色活动,使全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各社区分院注重把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现代化建设和“爱家乡”等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为祖国和城市的未来,为自己的将来而努力学习”的理念。各社区学校举办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迎接新挑战”主题系列活动,增强了青少年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青少年教育校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3、激发活力,打造特色,促进各类学习型组织新发展
    为落实大连市委《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我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区的实施意见》、《甘井子区学习型城区创建的考核方案》和《2007年全民学习创新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甘井子区开展了特色创建工程。一是通过举办社区学习节,不断深化学习型社区创建。从2005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社区学习节。学习节是甘井子区学习典型的一次集中亮相,也是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重要举措。二是深入开展群众性全民学外语工程。区建设学习型城区指导委员会在全区设立社区学院、科文学校两个全民学外语的基地,14个镇街设立了外语角,推动了全民学外语活动的深入开展。在2009 年举办的“大连市市民学外语大赛”中,甘井子区获得亚军。

    4、科研引领,理论牵动,实现社区教育研究新突破
    自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甘井子区采取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策略,以实验课题为抓手,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2005年,甘井子区申报的《深化社区教育发展研究》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列为社区教育研究课题,2006 年,社区学院申报的《社区学院在学习型城区建设中地位与作用的研究》被辽宁省教育规划办列为省级研究课题。

    2007年,社区学院申报的《社区教育深化发展研究》被教育部列为“十一五”规划课题,并顺利通过结题。各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推进社区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甘井子区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探索具有甘井子特色社区教育发展新模式,为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