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长访谈】

李建飞校长谈办学思想

三年前,带着组织的重托,我来到了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这是一所有影响力的九年一贯制公办优质学校。它的前身是百年名校、省一级重点中学杭州四中分校。就像在之前所服务的几所学校一样,来了之后我一直在琢磨思考三个问题:将学校带向何方?把老师引到什么道上?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

开学伊始,我着力做好三件事情:一是深入调查研究,从办学历史、内部治理到课堂教学,尽快熟悉校情学情。二是系统谋划布局,从组织架构、规章完善到未来规划,尽快理清办学思路。三是发挥九年一贯优势,彰显实验学校实验性,突出工作重点,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当时,正值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的制订。我们以此为契机,历经个别访谈、恳谈会、金点子征集、编制研讨、专家指导论证、教代会审议等环节,发动全校上下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用2个月时间完成了学校新一轮三年办学规划的制定。

期间,我们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传承创新的视角,梳理学校办学历史,提炼各阶段办学内涵。在此基础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提升办学思想高度。

基于办学传统,结合时代特征,针对学情校情,我们明晰了“一主张、二愿景、三维度、五策略、五措施”的办学思路,确立了新一阶段学校的使命愿景、价值追求和实践路径,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静心做自然的教育”的办学思想,实现了从“生态大成”、“善小大成”、“美丽大成”到“自然大成”的迭代升级,保证了学校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文化的传承延续。

“一主张”,即“静心做自然的教育”。它是我的核心教育主张和教育哲学,也是我长期形成的办学思想。

我始终认为,办学校、做教育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回归静心。所谓“心安神静,静能生慧”。教育是慢的艺术,更多的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农耕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律,欲速则不达,故不如放慢我们的脚步,静下来,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一个宁静的校园,一间安静的教室,一位静心的教师和一个静气的校长,是孩子们和老师们幸福的源泉。

学校应守住教育良心,守住教育常识,过好平常的校园生活,做到不折腾,不盲从,用心营造让师生安静学习生活的氛围,让教育更纯粹、更朴实、更自然些,让学校更像学校,教师更像教师,学生更像学生。

二是回归自然。自然是什么呢?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泛指大自然。中国文人眼中,是回归生命的本然。老子所说的自然就是“道”。在我看来,自然就是真实、朴素、美好,是生命的本色。一个理想的学校教育应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环境自然而安全的存在,校长心无旁骛的静心办学,教师自然而真实的育人,学生自然而有活力的生长。

学校应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尊重孩子自然禀赋的差异,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法则,追求自然的教育境界,努力创设适合每个生命自然生长和幸福成长的教育样态。

我们把这样的一个理想中的学校教育,称之为“自然的教育”,准确的说,即“自然而然的教育”。也就是说,呵护自然天性,尊重自然禀赋,遵循自然法则,追求自然境界,是“自然的教育”的四条核心要义。

一所好学校重要的标志,我认为不是看它有多少豪华的教学楼,或者多少时髦的标语口号,更重要的是看其办学行为背后蕴含的思想、理念、文化、精神等价值层面所彰显的高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静心做自然的教育”,已经成为统领我校新一轮内涵发展的灵魂。围绕这一办学思想,我们提出了“为了每个生命的自然生长和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和“培植自主习惯、自信品质、美好心灵,做幸福完整的人”的教育愿景。

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5点:

其一,教育的主体是鲜活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生命个体其实都像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未来都有无限的生长可能。关注每一个,成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幸福每一个,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不论种子的来处、形状、天赋如何,无疑都值得学校去敬畏。

其二,生长意味着蓬勃的生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卢梭说“教育即自然生长”。生长的进程是自然的,渐进的,充满力量的。生命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生长。我们倡导的自然生长,绝非放任放纵下的自生自灭,也不是有悖法则的拔苗助长,而是竭尽全力之后的自然而然,成其所以然。

其三,教育终极目的指向幸福完整。朱永新说,幸福是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完整是质量的标准。幸福是一种能力,它比成功更重要。而完整不是片面,更不等于完美。培养完整的人,并非十全十美的“完人”。人格的完整、精神的成长比分数更重要。学校既要为孩子幸福的未来考虑,也要为其幸福的当下而努力。

其四,自主习惯、自信品质、美好心灵,是孩子们自然生长和幸福成长的基石,是幸福完整必备的品格、关键的能力和核心的素养。一个孩子最自然、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有自主的习惯,活在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里;有自信的品质,为心中的太阳打拼;有美好的心灵,爱自己、爱父母、爱社会、爱国家。

在我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每个生命的自然生长和幸福成长。学校的特殊使命是什么?就是创设适合每个生命自然生长和幸福成长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人最自然的需要,学校应多做符合孩子天性,符合生命自然法则,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情;基于儿童的需要,提供更多体验幸福童年的机会,提升孩子感受童年幸福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成人、成全、成长,不断把自己锻造成更好的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二愿景”,除了我们的教育愿景(培养目标),还指我们的办学愿景(发展目标)。

我校的办学愿景是“办一所追求生命自然生长和幸福成长的新优质学校”。

提出并确立这个办学目标,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针对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的育人生态,当时“双减”政策和公民同招的政策还没有出台。那么,新优质学校体现在哪呢?

我们讲的“新”,强调坚持儿童立场、学生中心,着眼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指向促进每个生命的自然生长和幸福成长。具体的说,做到“四个不”,即不迎合功利,静下心来办学;不挑选生源,正视生源现状;不集聚资源,统筹均衡配置;不求排名,正确看待学生差异和校际竞争。

我们讲的“优质”,强调树立全面的、健康的、效能的、可持续的教育质量观。我们要的质量,不仅仅是指分数和升学率,而且还涵盖学生的全面素养、学业成就及其赖以形成的学校服务质量。它是健康、理性、追求效能下的教育成果,而不是破坏性、掠夺性的拼时间、拼体力得来的。它最终体现在学生内心深处,体现在人格的成长、精神的高度以及能力的提升上。

确立并践行“静心做自然的教育”的办学思想,我们的一个办学理想和朴素愿望,就是办有“自然味”“幸福味”的好学校,让校园充满自然的生命气息,洋溢着幸福的生活味道。希望校园多些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幸福场景,多些呵护自然天性、滋养精神成长的教育故事,少些浮躁喧嚣、急功近利,少些过度施肥、拔苗助长。九年启迪一生、九年影响一生,带给孩子们一辈子享用的核心素养。让每个孩子在希望的麦田里自主呼吸、自信绽放、自然生长,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大的增值。

当然,学校有办学思想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让思想连同愿景在实践中落地,不成为“空中楼阁”。

为此,学校以实施新一轮学校发展规划为契机,提出“三维度”“五策略”“五措施”,即从思想体系、实践体系、支持体系三个维度出发,通过价值引领、内涵发展、智慧管理、五育融合、开放办学等策略,着力在治理优化、课程重构、课堂改进、育人创新、文化重塑五方面开展创新探索,用实际行动和办学成效,逐渐构建起“静心做自然的教育”的实践体系,有力推动了思想、理念、愿景在课程、课堂、课外各个领域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近三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建立起更加畅通、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家长、教师满意度不断攀升,社会美誉度和辐射影响力再扩大。学校办学亮点、特色和成效显著。

比如,课程教学变革渐入佳境,智慧教育成果获评2021年杭州市智慧教育优秀成果,课堂改进成果获2022年杭州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综合类)一等奖。学校被列为区智慧课堂种子学校、区steam项目化学习基地建设学校、区人工智能+项目实施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科成绩增量明显,中考连续两年上线率增幅11个百分点。体育、艺术、劳动、科技齐头并进。孙瑜同学获全国无人机锦标赛障碍赛一等奖。胡木子同学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成绩的少先队员。

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骨干教师脱颖而出。2021、2022年校本研修方案、成果、案例分获2个区优秀、2个区一等奖。“大作业”改革被评为杭州市首批“双减”优秀实践案例,并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评价改革案例获区一等奖,评价实践在《中国教师报》发表。学校被列为区评价改革试点学校。“润泽清廉文化”2022年被评为杭州市清廉学校优秀特色案例、拱墅区清廉学校示范点。

五项管理、线上教学,分别亮相中央电视台、浙江少儿频道,学校被评为区近视防控特色学校、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家校协同、心理健康、课外阅读,分别荣获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试点学校、浙江省数字化家长学校、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杭州市优秀心理辅导站、浙江省课外阅读先进集体。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