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学员突破教学实践瓶颈,共探教育教学革新路径,2025年3月24日吴小美名师工作室开展了本年度首次研修活动。活动中,学员们有幸聆听到了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教研员蒋德仁和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狄海鸣两位专家,分别带来的专题讲座《情境化作业设计理念与技术》、《表现性评价的质量管理工具——IPRT模型》。两场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的学术讲座,通过“理念引领+工具赋能”的双轮驱动,引领学员们聚焦解决作业设计与评价改革的痛点问题。
一、理念引领: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导向”
蒋德仁老师指出情境化作业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他系统阐释了情境化作业的四大特征:适切的任务情境、清晰的目标指向、明确的素养立意、多元的测评手段,强调作业设计需打破传统“知识刷题”模式,通过真实情境串联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念。基于“知识—技能—能力—素养”的进阶方向,结合多学科案例,详细解析如何通过“整体规划、目标确立、内容选择、情境创设、任务呈现、结构优化、实施反馈、优化迭代”八步流程,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跨越,真正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二、工具赋能:IPRT模型把脉评价质量
狄海鸣院长聚焦了表现性评价的创新实践,系统解析了iPRT模型的核心优势及实践价值,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传统纸笔测验因“情景真实性低、内容复杂性弱、反应开放性少”等局限,难以满足素养导向的评价需求,而表现性评价通过高真实性、复杂性及开放性任务,更利于学生隐性素养的可视化。这也将为区域教育评价改革注入了新动能,以评价革新驱动教学提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三、圆桌共探:教师共研话成长
讲座后,吴小美老师围绕“研修既是赋能,更是思维破冰”,带领学员们再次回顾了讲座中的重点内容,并与学员们回顾了上一年度的工作室活动与成效,共同探讨存在的痛难点问题,根据学员们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提出了切实的建议与改进方向,为学员们理清了新一年的阶段成长目标与发展方向。
此次研修活动,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一场实践路径的探索。从情境化作业到表现性评价工具,学员们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相信在作业设计与教育评价的深耕中,学员们能更好地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赋能。同时,学员们也将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注入新活力,在教育创新之路上稳步前行。
撰稿:许立人
审核:吴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