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林文伟特级教师工作室、周君运河名师工作室与名师乡村工作室学员的专业发展,提升学员教学业务水平,三个工作室联合开展关于《倍的认识》主题课堂研讨活动。2024年6月6日,林文伟特级工作室和周君名师工作室成员一早抵达桐庐凤川小学,与林文伟名师乡村工作室成员共聚一堂,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全员卷入”的模式展开,四个研修小组展示4节课,其他学员说课,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其中,研讨氛围非常浓厚。

同课异构精彩纷呈

“同课异构”是本次教研活动的中心。当天活动首先执教的是徐皓老师。徐老师立足“借助几何直观,建立倍的模型”,从小动物举行“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展开,通过猴子和大象的比较引出课题,先经历“摆一摆”“圈一圈”活动初步认识倍,由三种小动物“比一比”“辩一辩”强调标准量和比较量的重要性,再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创造倍,最后“变一变”“评一评”感受倍的灵活应用。层层递进,加深学生对“倍”的认识。

第二节课执教的是王雨晨老师,从“比较”开始,明确比较时需要一个“标准”,抓住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王老师继续带领学生去区别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通过“比一比,圈一圈”的方式,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侧重数学语言的规范。借助学习单,让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倍的本质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节课执教的是赵志敏老师和倪丹丹老师。两位老师采用“卷入式”,带领204班孩子们共同展示了一节精彩的课堂,利用几何直观、数形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圈一圈、摆一摆、填一填、说一说的活动中,体验、感悟标准量与比较量之间的关系。从发现“倍”、寻找“倍”、表示“倍”、到创造“倍”,从而建立“倍”的认识。她们和学生一起给大家呈现了一堂扎实的数学课堂。赵老师和倪老师立足于对标准、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将三维目标统一,分步、分层自然融合与渗透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多角度开放性思考、激发“创新点”,引领学生循序渐进的感悟了“倍”概念,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一节课执教的是刘欣月老师。刘教师以学情为起点,基于前测用2 根胡香蕉作为“标准”,让学生在“圈一圈”的活动中比较得出3倍,将“倍”的概念与学生的已有感性经验“几个几”建立起联系,完成倍与乘法的迁移。随后教师在不同标准量的对比中引出圆圈图和线段图,感悟倍是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不因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大小而改变。在练习设计环节中,用有结构、有梯度、有挑战的练习将知识与知识有机联系,让学生在对比冲突中开拓思维,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倍”概念的本质内涵。

说课评课凸显亮点

当天下午,工作室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说课评,老师们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激烈的思维碰撞将本次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方军霞老师非常详细的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三方面介绍了徐皓老师对于本课的设计意图。

同时,王约翰“基于多元表征 促进概念理解”,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这三方面充分阐述了对《倍的认识》这节课的理解,尤其是对教法阐释和教学反思的反馈,让大家印象深刻,明白教学应及时复盘,充分利用的学生资源,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情的教学任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为学生成长奠基。

叶昱岩老师从“评价目标的确立与具体化”和“核心任务的设计与实施”这两大观点出发,阐述王雨晨老师关于“倍的认识”这节课,应首先确立适合学生的核心目标,通过“说清句式,感知倍。图式表示,明晰倍”,让学生充分理解“哪个量决定了倍数关系”。把握“倍”的概念,发展模型意识和函数思想,构建起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借助多元表征 建构关系模型”则是陈继辉老师的观点。 陈老师从关注如何导入与怎样深化倍的概念两个问题入手,解读如何概念形成、概念同化与概念澄清,创设丰富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紧扣“倍”的本质含义,注重学生亲身体验,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由表及里内化“倍”的意义,加深对“倍”概念的形成和感悟。

周丽娜老师则“基于学情 聚焦倍的本质”,丰富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对倍从单一、片面的感知转变为多元、全面的认知。同时对素材深度加工,引导学生对倍的理解逐步摆脱具体数量,抽象出倍的本质意义。

专家点评尽显风采

拱墅区教研员孙钰红老师首先肯定了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工作室学员们,从“基于度量本质 理解倍的意义”展开,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点评。孙老师指出新知的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上,教学要关注学情,解读教材,点明倍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度量关系。孙老师指出“数量”可以分为“带量纲”和“无量纲”;而“度量”有三个要素,分别是度量单位,度量对象,度量结果;“关系”则可以分为“标准式”和“变式”。在孙老师的解读下,工作室学员明白教学“倍”的过程中要强化“标准量”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意识。孙老师更是带领老师们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形成度量意识,形成度量思想。

学员们的精彩演绎与思维的激烈碰撞让林老师欣喜不已,他从“概念学习、感知认识、实践理解”三点高度点评了此次教学活动。 林老师指出,教学要循序推进,要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观察生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向引导,一题推进,采用多元表征,结合多样素材,同时立足学情,紧扣核心,突破练习发展。同时林老师又给学员们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思考课的一致性,可以体现在哪里?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结合学生错处,如何落实因材施教?三是从具体到特殊再到一般化的过程中,如何做得更到位?专家的魅力就在于此!不用过多的语言,通过这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就能将学员们的思维高度又上一个层次。作为学员,有这样亲切且实干的导师是幸福的。

据悉,本次墅庐联动,共有10名学员进行教学展示,有多位专家进行互动点评,活动虽然已经圆满结束,但是它却开启了两边工作室成员交流的大门,林老师鼓励大家要继续保持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撰稿:叶昱岩

摄影:叶昱岩

审稿:周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