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色好,思政教研绽芳华。为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新时代思政一体化建设,拱墅区廖红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开展了5月研修活动,全体工作室成员一起线上观摩学习了温州医科大学组织的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活动。
第一篇章:聚焦课堂展风采
本次活动,苍南县江滨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滨校区周子旋老师带来的《公民意味着什么》和苍南县灵溪镇第四中学的陈月夏老师带来的《法律为我护航》两个课例展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国家、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主体共同的任务。在周老师的课堂里,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公民的身份,也明确了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使命。陈老师的课堂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网络主播打赏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同学们更真实地走进法律。两节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出了形魂兼备的“思政盛宴”。
第二篇章:观点碰撞促发展
活动中,还有“专家大咖”为老师们指点迷津,引导思政一体化教育的方向。苍南县江滨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滨校区的黄少微老师作了题为《小学思政学科法治专册教学策略》观点报告,讲座中黄老师不仅基于教材提出教学实施之策,更联系生活提醒教师反思如何让孩子拥有足够的法治观念。温州市少年美术学校、浙江省特级教师吴映老师作了题为《以法之名,护我成长——我们身边的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吴老师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教x学案例为我们展示了思政课堂的无限可能性,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事事有法律,时时有法律,处处有法律。
精彩分享后,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超老师进行专家点评、苍南县教师发展中心的陈德新老师带来题为《谈初中法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点建议》的观点分享以及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崔华前教授带来的主题为《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的讲座。
工作室老师们非常认真学习,做好笔记,听课后纷纷写下自己的学习思考:
游佳瑛:周老师上《公民意味着什么》,运用多个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什么是公民”“如何获得国籍”“公民含义的变化”。学生因情境需要激发探究,再次回到情境解决问题,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体现学科实践。
孙晨琳:周老师执教《公民意味着什么》,从什么是公民、国籍取得方式等方面为学生讲解公民的意义。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所学知识。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索知识、内化知识,在有效情境中体验所学、用所学。
吴雅玲:陈老师执教《法律为我们护航》,教学资源选取生活化,如给主播打赏,贴近学生生活,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问题设计巧妙,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学习落实到位,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朱瑜:周老师执教《公民意味着什么》,在图片、视频、板贴等教学手段加持下,将“如何获得公民、公民的起源、与公民相关的法律条文”等知识点由深入浅地渗透。视频激发了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培养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
化红丹:陈老师执教《法律为我们护航》,创设网络主播打赏情景,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人需要保护、认识保护、珍惜保护。采用议题式教学,让学生想和议,帮助学生提高法治观念及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实现从具象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张倩:陈老师执教《法律为我们护航》,从生活中熟悉的网络打赏案例出发,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体会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注重让学生明确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享有的特殊保护,帮助学生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
吕旦丹:吴映老师讲座让我印象最深。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法律并不是特别贴近他们生活,想要与学生产生共鸣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但听了吴老师讲座,我知道上好法治类课可用学生喜闻乐见形式了解法律,让学生知道法律无处不在。
付珍贞:陈老师执教《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教学设计新颖,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教学资源选取生活化。如“给主播打赏”环节更是出彩,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又能巧妙地指导学生生活。教师课堂问题设计巧妙,引发学生思考,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无止境,“研”绵不绝。本次研修老师们了解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前沿的信息,学习借鉴了领域内新思想理论和经验做法。相信,廖红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定会汲取其中的营养,深耕思政一体化建设,做好培根铸魂的教育使命!
撰稿:吕旦丹
审稿:廖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