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焦虑到底从何而来,又该如何抚平心中的焦虑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说说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包括我和伴侣、家人、朋友的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不知你有否体验过在亲密关系中那种患得患失——把关系中的一件小事放大……亲密关系中的这类体验会深刻影响到你的生活和工作。



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哈洛发现实验室的猴子更愿意去靠近有安抚作用的“猴妈妈”而不仅仅是能提供奶水的“猴妈妈”。哈洛的实验启示我们早期母婴环境似乎决定了猴际关系的互动模式。在“抱持性”环境里,猴子受到安抚,长大后也易于学习调节情绪;而在冰冷的环境里,猴子没有受到安抚,在受惊吓后转而伤害自己,很难形成亲密关系。这个实验非常类似于人类幼年和母亲的互动关系,早期母婴互动,很大程度上可预测成人以后和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的互动模式。我们把这种互动模式称为依恋风格。


不同依恋风格决定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感受。依恋风格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害怕型。

(1)安全型依恋:我相信自己是好的,别人会喜欢我,我也愿意信任和依赖他人,我更相信世界和人们是善意的。

(2)回避型依恋:也许别人不喜欢我但是我也不是很在乎,很多时候我觉得依赖自己感觉更好,我并不是那么依赖别人也不希望或是需要别人依赖我。

(3)焦虑型依恋:亲密对我来说很重要,但我觉得好像别人并不像我希望的这般如此亲密,所以我常常因为会担心自己被抛弃而索求越多,但是往往这么做又更加让人远离。

(4)害怕型依恋:我觉得自己不够好,我渴望亲密但却常常恐惧被抛弃,我常常因为纠结而逃避。


四种依恋类型中,回避型、焦虑型和害怕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风格,往往会给亲密关系带来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依恋风格形成往往要追溯到母婴时期,既与个体本身先天生物因素有关,也与后天教养、所处家庭环境有关。儿童先天的气质与母亲抚养困难程度密切相关;不难发现,有些儿童容易照料,与母亲关系融洽;另一些儿童很难照料,异常活跃,拒绝母亲亲近,不易抚慰。婴儿依恋的性质根本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看护者的行为,依恋是在婴儿与看护者互相交往、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一个能及时回应孩子需求、安抚孩子的母亲更能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互动模式不尽相同,所以如果你觉察到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焦虑情绪,那么进一步理解自己的人际互动模式对你就很重要了。以下是一组自测题。测一测自己的依恋风格吧!


A

1,我常常担心我的伴侣不再爱我。

2,我害怕别人一旦了解真正的我,就会嫌弃我。

3,我一不恋爱就感觉焦虑,生活像缺了什么似的。

4,当伴侣不和我在一起时,我就担心他是不是看上了别人。

5,向伴侣倾诉内心感受时,我担心对方发现我不好的一面。

6,我经常为恋爱思绪不宁。

7,我很快就对伴侣产生依赖感。

8,我对伴侣的情绪变化很敏感。

9,我担心如果现在的伴侣离开我,我再也找不到爱我的人。

10,如果和恋人发生冲突,我有时会不假思索地说一些话,做一些事,言行偏激,过后又懊悔。

11,我担心自己没有魅力。

12,如果我发现喜欢的人不喜欢我,而喜欢别人,我会感到万分难过。

13,如果我的伴侣表现有些冷淡疏远,我会怀疑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14,如果我的伴侣想和我分手,我会用尽一切办法,让他知道放弃我是他的错(给对方施加心理压力)。


B

1,我容易和伴侣接近。

2,依赖伴侣使我感到安心。

3,我对自己的恋情基本满意。

4,我在恋爱中感到没有什么压力。

5,我很容易和伴侣沟通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6,我相信大多数人本质上都是诚实可靠的。

7,我可以安心地与伴侣分享思想和感受。

8,即使与伴侣发生争吵,我也不会全盘否定我们的感情。

9,我的情感生活波澜不惊,以至于别人有时候认为我有些无趣。

10,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也能心平气和地表达。

11,如果我发现喜欢的人不喜欢我,而喜欢别人,内心不会受到很大折磨。我也许会感觉有些吃醋,不过很快这种感觉就过去了。

12,如果我的伴侣表现有些冷淡疏远,我会想一想原因是什么,然而我知道他的表现也许不是因为我。

13,如果交往了几个月的伴侣和我分手,我一开始会感到受伤,但也能够较快恢复。

14,我可以和前任继续做普通朋友,毕竟我们有许多共同点。


C

1,我发现我分手后心情很快就平静下来。我很惊讶自己能够这么快忘记一个人。

2,看到伴侣伤心的时候,我感觉很难给他情感上的支持。

3,对我来说,独立比恋情更重要。

4,我不愿意和伴侣分享内心深处的感受。

5,我发现自己很难全身心依靠伴侣。

6,有时候,我会冒出一些无名火,让伴侣感到不知所措。

7,跟稳定的恋爱相比,我更喜欢不用承担责任的短期关系。

8,当伴侣与我过分亲近的时候,我会感到不安。

9,我的伴侣常常希望我更亲近一些,但是我不想那么亲近。

10,和伴侣分开的时候,我会想念;在一起的时候,我却想逃离。

11,我讨厌被人依靠的感觉。

12,如果我发现喜欢的人不喜欢我,而喜欢别人,我感到如释重负。这意味着他不会缠着我不放。

13,如果我的伴侣表现有些冷淡疏远,我会感觉无动于衷,甚至如释重负。

14,在如愿以偿地和追慕已久的人在一起之后,我感觉兴味索然。

统计完A、B、C 各项的总数之后,数目最多的那一项表明你的依恋风格。


A 项最多,说明你有可能属于焦虑型依恋风格;

B项最多,说明你有可能属于安全型依恋风格;

C项最多,则说明你有可能属于回避型依恋风格;

A和C项都比较多,说明你有可能属于焦虑回避型依恋风格。


人际互动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觉察、理解自己的人际互动模式于降低我们在社交中的焦虑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在下一篇我们会具体介绍如何安抚自己的内心的焦虑,与自己独特的依恋风格共存。



参考文献:

Bowlby,J. . (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

Harlow, H. F., & Zimmermann, R. R. (1959). Affectional responses in the infant monkey. Science, 130(3373), 42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