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闻公报,将苏州纳入该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以表彰城市为助力居民实现终身学习所做的努力。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苏州多年来做了哪些努力,又有何成果?记者联系相关部门进行了解读。

出台全国首部以终身学习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苏州率先成为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地区;1992年,率先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98年,率先普及高中段教育;2007年,率先在全省整体通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2012年,成为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2013年,成为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2018年,成为首个承办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地级市;2021年启动全国第二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全国劳动教育试验区建设。

多年来,苏州在丰富完善“全纳、公平、优质、适切、开放”教育现代化苏州形态的基础上加快建设高标准教育强市,助推学习机会融入百姓生活。我市在实践中形成了“2+2+N”的社区教育内涵建设模式,重点是建好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两张网络”,建强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两支队伍”,通过N个项目提升服务效能。

2023年苏州市出台了全国首部以终身学习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成立苏州市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统筹社会各界协同推进全民终身学习,不断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保障人、财、物持续稳定投入。市、县、乡镇、村“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不断完善,2100余个社区教育网点,覆盖到每个乡镇(街道),省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实现全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社区教育参与率、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比等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建设“家门口的老年大学”,166个项目点在融入社区治理、就近服务居民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终身教育体系的亮点项目还如:充分发挥苏州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建设了运河图书馆、冯梦龙书院等优质的市民学习阵地;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震泽蚕桑文化学堂等“苏工苏作”非遗学习体验项目,“游七里山塘 品姑苏繁华”等江南文化游学项目,博士阳光讲坛、千名教师进社区“惠农惠企”项目等,不断带动学习风尚扎根城市发展脉搏。

28个部门联动推进,发扬传统特色对话全球平台

苏州全城崇文善学风尚的背后是以资源融合为基石的工作机制和创新探索。

一是完善多部门协调机制。成立苏州市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建立了由规划、教育、财政、宣传、科技、文化、体育、园林与绿化等28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积极统筹各部门资源,整合博物馆、科技馆、园林名胜等各类公共场馆资源,构建部门联动、多元参与、共建共享、覆盖城乡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二是充分挖掘特色文化遗产资源。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昆曲、古琴、苏州端午习俗、苏州宋锦、苏州缂丝、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碧螺春绿茶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围绕名胜开发研学线路、围绕非遗开发课程。

三是围绕地理标识打造学习圈。我市不断深化区域学习资源共享,围绕地理标识打造城市共享学习圈,“环阳澄湖学习圈”“昆山花桥—上海嘉定”学悦双城、青(浦)嘉(善)吴(江)学习联盟、环淀山湖学习圈等项目初具规模。

四是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活动。苏州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4年合作举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2014年举办了世界语言大会,两次大会在保护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对世界语言、世界语言资源和世界语言生活研究等方面影响深远。2018年苏州市荣膺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