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大关小学教育集团语文教师的专业交流,积极研究“双减”背景下,高效课堂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2021年11月02日,杭州师范大学吕映教授带领集团全体语文教师开展了大关小学“自迩”语文研修团队第二次活动。
小古文怎么学?之江校区杨帆老师以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的教学,触发老师们的深度思考。杨老师遵循文言文教学规律,从学情出发,立足文本,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放飞想象,通过猜神话、读神话、讲神话,营造了一堂轻松和谐的“神话味”课堂。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杨老师的教学正体现了让学生充分地读,逐层深入地读: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自由读、抽读、范读、齐读,甚至是最后的创设情境引读,以读促教,以读促悟。学生在充分体会文言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的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对精卫这个鲜明人物形象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升华了感情。本节课上,杨老师抓住神话的特点,让想象得到延展,复述故事时引导学生充分想象精卫在填塞东海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进而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生动。这不仅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到了升华,还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
接下来是申花校区杨楚楚老师带来的一节五年级上册的课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杨老师富有启迪的教学语言,总在不断启发学生思考。比如“谁发现了?”“谁来试试?”“谁来说一说?”平和的语态,连贯的节奏,给课堂带来流畅感。这节课上,教师更像一场活动的主持人!不断串场,不断推动,舞台交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才是真正的“以学定教”“以学评教”。长文短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难题,杨老师选择了文中重点语段,其中包含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着眼点。一节课下来,杨老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行走,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的情感,通过肢体语言和学生对话交流,创设激起情感涟漪的情境。杨老师的课堂不仅推动着孩子的情感升华,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关注和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集团各年级代表老师对两位老师的精彩课堂进行交流研讨,每个老师都积极讨论着自己的观课感受。
各年级代表们发表着自己的感受。
最后,吕映教授结合本次活动主题“积极研究‘双减’背景下,高效课堂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引领者所有老师。吕教授认为杨帆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清晰,教学过程结构化。课堂上一方面“学习支架”运用得当,让学生借助抓手对小古文进行更有效地学习;另一方面,在“双减”背景下,多次让课堂作业本走进课堂,正是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充分肯定杨帆老师课堂的同时,吕教授也提出建议:其一,小古文的朗读教学不宜过多输入知识方法教学,更应该以老师的范读、带读,以读促思,培养学生语感;其二,对于文言文字词理解,鉴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最大区别在于单音节与双音节之分,可以让孩子通过组词的方法进行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其三,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升课堂效率是在座每一位老师都要去思考的问题。
针对杨楚楚老师的这堂课,吕教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第一,杨楚楚老师对课题充分运用,从课题导入,渗透对五年级学生写作的潜在启发,教学支架设置合理与教学内容一一对应;第二创设情境,让孩子角色带入,真实感受文章内容,但更应设计思辨话题,关注高阶思维发展,以小组合作方式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第三,思考如何实现阅读的双重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走进作品和反观自身两种方式,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现实的感受。吕映教授认为高段语文学习应该用语文方式实现对理解的提升,提高高年级语文课堂效率。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在实践中,在讨论中,有思维的碰撞,有观点的交锋……这次语文研修活动,让所有参与的老师都收获多多。语文教学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守望小语的诗和远方。
撰稿:潘莉平
拍摄:陈欣欣
审核:何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