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促进课堂深度学习

——叶侃侃工作室活动

10月12日下午,叶侃侃老师带领工作室老师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为冬天增加了一抹暖意。先是工作室的陈晶晶老师带来了微项目化课程《水中救生装置的设计》,紧接着郑志刚老师、申屠珏老师和叶侃侃老师上了《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最后是叶老师对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点评,以“微项目化学习”为抓手,探索初中科学学科实践样态的展望。

陈晶晶老师带来的微项目化学习展示课是《水中救生装置的设计》。陈老师首先通过溺水事故典型案例、溺水伤亡大数据和溺水救生设施现状的分析,提出“设计一款携带方便的溺水救生装置”的学习项目。接着,陈老师通过“如何将人浮起来”“如何将人快速浮起来”以及“定量分析救生装置的体积大小”等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经历理论分析、救生装置模型设计(材料选择和药品选择)以及产品体积的定量分析等环节初步解决问题,最终老师还引导学生对救生装置模型和实际产品进行对比,体悟产品研发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学习过程中,陈老师也同样重视通过PTA量表引导学生的学习和促进学生的反思,整节课学生高度参与,深度思维,像科研人员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凸显了学科实践。

陈老师在课后反思,通过产品的方案设计、物化检验、数据计算等过程完成水中救生装置的设计,课堂中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增强了模型建构等学科思维和自我修正和反思等学习品质。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课程设计之初是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理念,用一节长课的时间解决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维生素C可以被我们测定吗?”由这一问题引出好几个基本问题——“1.维C真的存在吗?2.维C含量可测吗?3.哪种水果中的维C含量更高?4.苹果和橘子维C含量到底是多少?5.我们的保存方法和食用方法对维C的含量是否有影响呢?”

第一环节是郑志刚老师介绍维生素C,以及一些相关的性质,例如其还原性,会和碘液发生化学反应等等。

申屠珏老师负责第二环节,把对维生素的定性认识,转向利用淀粉作为指示剂,利用碘液进行滴定的定量认识。

第三环节,则是由叶侃侃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拓展探究活动,探究维生素C在不同条件下的保存。

叶侃侃老师总结到,本次活动的几节课体现了Ubd的整体教学设计,同时也符合项目化学习的要求。首先融合了近期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溶液的知识、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结合标准溶液浓度计算出维生素C含量。其次,让学生在这一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归纳与演绎的基本科学思想,更让学生形成了质疑、实证的思想。

让学生们做真实的探究。无论是陈老师的救生手环还是利用亲手榨汁的水果进行测定,均来自生活常见的情景和物品,与生活有所联系。

学生在实践中对比了课堂设计和物化后的产品,也对比了自身的想法和实践的结果,均体现了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本次活动,老师们收获颇丰。不仅提升了老师们对微项目化学习的认识,而且为新课标下如何开展微项目化学习指明了方向,为微项目化学习的不断推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期待再相聚,共话微项目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