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文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为了探索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为了给工作室老师们提供一个探讨交流、开阔视野的机会,11月1日,袁红强双名工作室成员赴广州学习观摩研讨,共享了一份教育盛宴。

国学经典进校园入课堂

活动伊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林志明做了“小学国学经典学习体系的内容构建和教学实施”的主题报告。林博士为大家普及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国学经典的学习体系并着重介绍了国学教材《国学》的定位、内容构建、课程等等,最后呼吁大家一起携手,为构建科学、实用、有趣的小学国学经典的学习体系,提升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而共同努力!

古为今用 探索吟诵教学法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陈琴老师现场展示了《出塞》,带领师生共同领略诗歌教学的别样魅力。陈老师由“歌诗”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诗歌唱诵的思考。接着,她循循善诱,为学生揭开古代汉语的神秘面纱:平声、仄声。同时,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对比普通话和中山方言,让学生进一步对去声中的入声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后,总结出古今声调对应口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读长仄声短,读准声调音饱满,入声短促急收藏,韵字拖音音绵长。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用所学到的吟诵规则学会了唱诵《出塞》,随后师生共同唱诵,课堂中师生配合默契,教师亲切自然,趣味性的教学使得整节课引人入胜,令人收获颇丰。陈琴老师的专题主题报告《诗歌里一半的灵魂在歌》分享了自己的年幼时的经历,给在场的嘉宾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老师们也感受到吟诵的魅力及价值,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以《泊船瓜洲》为例探寻备课设计的密码

何捷,作家,福建省作家协会员,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福建省教育厅认定为“福建省名师”。何老师的课严谨而不乏情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赢得场上场下阵阵掌声和欢笑声。本次执教的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文《泊船瓜洲》。何老师以“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导入,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接着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由来做了介绍,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一步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何老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一个个看似偶然的问题都是何老师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整节课中,学生参与度极高,热情高涨,收获满满,真正做到了学生才是这节课真正的赢家。

课例展示后,何老师开展了《备课设计的密码》专题培训,从“设计是什么”“教学设计基本逻辑图”和“设计的基本流程”三方面进行剖析,明确备课重点,指引着老师教学的方向。随后,何老师推荐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教育性评价》等书籍,令大家受益匪浅。

研讨无止境:从体系构建到文化自信

观摩结束,工作室成员展开古诗文教学的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从诗文的角度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古诗文拓展课应该与统编语文教材相配套,选篇适当,内容专业,资源丰富,既便于语文教师开展课内教学,也便于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和积累,从而实现从构建国学校本特色课程到完善语文学科学习的跨越,使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进一步完善。最后,导师袁红强指出,诗文教学不止是“教诗”,而是以诗歌为载体,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教育。“诗教”的目的,是引导儿童走进诗人和诗文的生命内核,让诗人美好的人格去照亮儿童的生命,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有所“感发”,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撰稿:程爱琴

摄影:季榕榕

审核:袁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