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发展实际,更好地以课程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2022年10月25日,黄碧峰校长名校长工作室成员,以及来自四川的张平、张旭军校长莅临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进行交流指导,附小张媛校长、高巍副校长及相关中层参加了会议。
活动开始前,在张媛校长和高巍副校长的陪同下,黄碧峰名校长工作室团队参观了美丽的附小校园。从季风农场、牧风书院到音乐长廊、晓风画廊,再到附小校史馆,小“导游”细致生动的解说让客人们对学校极富特色的校园文化有了全面的感受与了解。
会议开始,高巍副校长首先向来宾介绍了附小学校概况以及课程发展历史。从2010年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减轻学习负担”为目标的微笑课程,到2015年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设计的“田园风”课程,再到2017年,通过整合小学阶段国家课程的部分内容,以具体的学习项目为实施载体的“行走·发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范式,附小的课程发展始终以生为本。在选择性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让每一位学生在课改进程中受益。
随后,黄碧峰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分别就附小的课程发展历程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葛蓉丽老师指出,附小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相匹配;校本课程分年级实施,以缓解师资、场地、课时压力这一做法具有借鉴意义。傅世玉老师作为附小课程发展的亲历者,指出附小的课程发展有先进的课程理念,有强大的课程支持,有鲜明的课程特色,有灵动的师资团队,从而才能呈现出精彩纷呈的面貌。金海华老师认为附小课程发展一直处于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张国明老师和黄永尧老师指出,附小拥有一段光辉的历史和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在选择性教育理念下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来自四川的张旭军校长和张平校长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相比较于杭州地区学校优越的学校师资、硬件环境等,“老少边”地区的农村小学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随后,黄碧峰校长指出附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始终把握了课改的脉络,处在课改的前沿。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课程建设赋能学校内涵发展,需要学校回归到课程的基本要素进行思考,梳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特色,打通经络,找到学校课程发展的线路,打造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群。
最后,张媛校长对黄碧峰名校长工作室团队提出的指导和建议表示感谢。张校长指出,附小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课程品牌。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将这些“珍珠”串成“项链”,需要领导团队有智慧的取舍。学校全体教师也将竭尽全力,用心寻找差距,努力完善自身,用专业推动课程建设,努力创建独具附小特色的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