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推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社区在开展这项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以至于难以获得较好的成效。本文中,龙津街社工站的社工运用系统理论视角,采取“3+2”策略进行介入,有力地推动了社区生活垃圾的良好分类。


一、服务背景


广州市早在2017年9月对个别行业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在2018年7月1日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将垃圾分类执法纳入城市管理执法年度工作重点,实行常态化执法。


自广州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全市各街镇都不断加大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执法督导力度,龙津街社工站根据街道办的工作指引,在居民意识提升层面,大力配合街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服务,增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然而,在推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这场“持久战”中,社工发现存在以下几点困难:


第一是垃圾分类的推动主要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模式,社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较低;


第二是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诉求大,且居民诉求反馈渠道也不畅通;


第三是社区垃圾分类服务宣传较为碎片化,单个服务之间缺乏联系性,导致宣传效果不高;


第四是宣传形式单一,如: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形式、相同的人群,导致人群参与率低、参与质量不高;


第五是社区受众面较窄,如:社区覆盖面不全,受益人群类别和人数较窄,忽视了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受众人群的覆盖。


对此,社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系统理论的视角,采取“3+2”策略进行介入,所谓的“3+2”就是指“三进入两输出”的宣传策略,“三进入”是指通过进入校园、进企业入、进入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及实践服务,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知晓度和参与度,“两输出”是指通过新媒体、工具集输出垃圾分类知识,扩大垃圾分类知识的传播面。


通过“3+2”立体化宣传策略,有力地协助街道推动垃圾分类,加强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二、理论视角


社工从系统的视角出发,推进垃圾分类社区教育。系统理论的观点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各个系统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社工从整体出发,介入不同的系统,如个人、家庭、学校、企业和社区。


个人生活在家庭中、学习于校园中、工作于单位中,活动于社区中。当促进每个个体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则有利于促进个体在其活跃的群体中产生积极的行为影响,群体性影响有利于营造社区氛围,而良好的垃圾分类社区氛围,也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社区各个个体的行为,促进更多的社区居民认识到遵守垃圾分类是必要的公共行为。


因此,社工从系统的视角出发推进垃圾分类社区教育,有力地推动社区生活垃圾的良好分类。


三、宣传策略


(一)垃圾分类“三进入”: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及实践服务,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知晓度和参与度


1.垃圾分类进校园,环保理念入人心


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提升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学生的背后是家庭,如果更多的学生学会垃圾分类,就能带动家庭一起行动。因此,垃圾分类校园教育是关键。


社工通过参与式学习的方式,结合校园讲座和模拟实践,分别从“地球环境与资源的现状”、“垃圾分类对环保的意义”、“垃圾分类的原则和方法”三方面展开垃圾分类校园宣传,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吸收。同时,通过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把垃圾分类知识带回家庭,带动家庭共同参与,提高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带动家庭一起行动。


自2020年至今,社工协助街道推进垃圾分类以来,“垃圾分类进校园”宣传已100%覆盖社区的幼儿园、小学和职中学校,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在校园已达98%以上,学校根据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指引,也严格落实好垃圾分类措施,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


2.垃圾分类进企业,分类制度促规范


《广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对企业单位落实垃圾分类加强了制度要求,街道在垃圾分类常态执法过程中,也加强了对企业单位的督查力度。因此,企业单位在如何推动职工积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落实做好企业内部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垃圾分类有着规范性和表达性的需求。


另外,企业单位的群体对象集中为中、青年对象,社工开展“垃圾分类进企业”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为企业推动职工参与垃圾分类提供了专业知识的支持,另一方面,拓展了社工宣传垃圾分类的群体类别。社工依然通过参与式学习的方式,联动社区垃圾分类主管部门共同开展“垃圾分类进企业”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讲座+模拟实践+志愿服务”的方式,从“地球环境与资源的现状”、“垃圾分类对环保的意义”、“《广州市垃圾分类管理条条例》中关于对企业的制度要求”以及“垃圾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共四方面展开宣传,增强企业职工对垃圾分类的相关认知,以及起到提高重视的作用。


社区内各企业单位有着人员集中的特点,日常生活垃圾产量较高也较集中,因此做好企业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企业职工的环保意识,推动企业职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并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社工在协助街道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开展“垃圾分类进企业”不少于10次,覆盖了社区内各大厦的物业公司、企业公司等,职工参与人次上百人以上,职工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志愿服务达10次以上,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职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并成为社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同时,在社区垃圾分类主管部门的指引下,各企业单位组织自主完善了生活垃圾的投放硬件设施,如企业内部在办公区和生活区完善了垃圾分类桶,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营造垃圾分类的氛围,推动职工自主执行,逐渐形成良好的分类习惯和规范。


3.垃圾分类进社区,示范效应促参与


由于垃圾分类的推动一般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模式,传统的宣传方式为单一路径输出,社区参与力量和参与路径明显不足。因此,拓展社区的参与力量和自下而上的参与路径,才能更好推动居民从态度到上能够接受,从行动上能够自主参与,并减少因强制性推动而带来的矛盾。


(1)培育功能性社区组织,有效增加社区参与力量和路径


社工通过发展培育垃圾分类宣传服务队和桶点驻点志愿服务队,并通过培训和激励措施持续优化团队内部建设。同时,开设“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恒常宣传”和“桶点恒常驻点宣传”参与平台,以促进团队的持续参与,维系团队的稳定性。


组织培育的群体对象主要为退休的年轻长者,该群体也是主理家务的主力军,有着熟悉社区、参与时间灵活的优势,推动其成为社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居民诉求的收集者和回应者,能够提升宣传的效力。社工协助街道开展垃圾分类期间,每年推动垃圾分类宣传志愿服务队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宣传活动20多场。


通过本地志愿团队的力量呼吁社区居民认识垃圾分类对改善社区环境的好处、认识生活垃圾如何分类等,让绿色低碳、健康生活理念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另外,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社工组织垃圾分类桶点驻志愿点服务队开展桶点驻点服务累计达40次以上,平均一周一次,服务时间分别涵盖早上、下午及晚上。志愿者在桶点位置为居民提供分类指导,收集居民诉求,反馈相关信息给社区,并动态记录居民的自主分类行为,分析居民准确分类率。


社工通过统计分析,可以观察到居民分类行为的变化,例如从不愿意分类,到根据指导而分类,再到自主破袋分类,分类率从30%提升到70%,表明志愿者桶点驻点能够提升准确分类率这一行为指标的同时,也有效地推动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


垃圾分类不能一蹴而就,它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在针对居民个人,目前还处在倡导“自觉”的阶段。因此,需要“软硬”兼施,潜移默化持续推进。


(2)评选垃圾分类模范家庭,建立更多社区示范效应


所谓“示范效应”,就是指一些人以某个人(或群体)的行为为榜样进行学习或模仿产生的影响。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模范家庭评选活动,评选更多的榜样力量,促进更多的正面行为影响,有利于建立更多的社区示范效应。


在行为心理学中,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这被称为21天效应。社工结合“21天效应理论”以促进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养成,开展为期21天的垃圾分类打卡活动,记录每户家庭是否达到“在家分好类、定时定点精准投”的垃圾分类行为要求,以作为评选模范家庭的行为标准。


2020至2021年期间,社工分别在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和无物业管理的社区已累计开展了4期的垃圾分类模范家庭评选活动,在社区评选出了30多户模范家庭,并推动该30多户模范家庭一起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线上和线下倡导,呼吁更多的家庭一起参与行动,助力推动社区示范效应的形成。


(二)垃圾分类“二输出”:新媒体、工具集输出垃圾分类知识,扩大垃圾分类知识的传播面


1.新媒体输出知识,垃圾分类更时尚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为了迎合居民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学习的需求,社工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传播垃圾分类知识变得十分有必要性。新媒体传播渠道有着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可循环播放、成本低、见效快等优点,是现今一股比较强大的宣传力量。


社工结合新媒体传播的优势,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方式融入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创造、拍摄和制作,透过社工站自媒体,如视频号、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输出,以达到拓展垃圾分类知识的传播面。


2020-2022年期间,社工组织社区垃圾分类模范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小视频的创作、拍摄和制作,共输出了5个原创小视频,以小剧场、顺口溜、图文配音、倡导语等方式,在社工站的视频号和抖音号进行传播,视频点播量达万人以上。新媒体的拓展,解决了传统的线下宣传方式受众面窄的问题,也丰富了居民的参与方式,时进又易懂,居民接受度也较高。


2.工具集增加体验,垃圾分类可游戏


在信息量非常大的时代,人们每天都在获取大量不同的信息,而传统的平面媒体信息获取较为枯燥也缺乏互动性。因此,为了增强居民获取信息过程的趣味性,降低枯燥性,社工整合各种各样的知识传播工具,形成工具集,向居民输出垃圾分类知识,让居民在获取知识的过程既易懂,又充满趣味性和互动性,有利于提升居民的参与度。


垃圾分类人人受益,也需要人人参与。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参与需求,社工发掘线上、线下的知识传播工具,使每个年龄群体的居民都便于参与,方便又有趣地获取垃圾分类知识。


线上的知识传播工具有:风传吧线上知识传播游戏设计平台、行为记录打卡微信小程序和知识问答小程序等,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即可参与。如:社工通过“风传吧”平台发布了知识问答游戏、限时翻牌游戏及打地鼠游戏,吸引了上千人次的居民参与,覆盖了青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等不同群体,有效地拓展了受益的人群类别。实物类的垃圾分类游戏道具有:垃圾分类飞行棋、迷你垃圾桶、幸运转盘、粘粘球、沙包靶共5类道具,并拓展了9种玩法,可以丰富社工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内容,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社工将9各种垃圾分类游戏及涉及的道具整合成册,形成垃圾分类游戏小册子,作为经验分享在社区已得到了传播,如辖区内的学校和有合作的企业已结合社工经验自主开展垃圾分类校园教育、职工教育,社工经验得到了传扬。


四、结论与反思


(一)“3+2”宣传策略更互动、更立体、更受众友好


“三进入二输出”立体化宣传策略,有着全方位、全覆盖式的宣传特点,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媒介进行广泛的宣传,是一种采用宣传工具多渠道、多样式的一种宣传手段,着力推行“点”、“线”、“面”立体化宣传教育。


社工从系统的视角,以整体的观念推行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覆盖了个人、家庭、学校、企业和社区各个系统,并从新媒体视角出发,拓展新媒体平台及知识传播工具,并形成工具集,增强了垃圾分类知识的传播渠道,使垃圾分类宣传更加系统化,宣传形式更加多元多样,宣传受众面更广,宣传教育效果更有效。


(二)局限性及改进方向


1.社工站自媒体平台效度不够,需反思多媒体的引流问题。社工站自媒体流量不高,较难形成较大的传播面,因此需要反思如何拓展流量,如:开拓新媒体,考虑与较强流量的媒体合作等,从引流的角度提升传播面。


2.多媒体输出的质量有待提高,反思多媒体的制作能人发掘问题。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可以节约时间、易出成果、提升质量。社工并非多媒体制作专长,仅靠业余兴趣,难以确保多媒体传播的质量,因此,可以发挥社工整合资源的优势,发掘多媒体制作能人,提升多媒体输出的质量,有利于提升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