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首先需要家庭的滋养。当今父母学历水平挺高的,学习热情也很足,平时常翻翻心理教育方面的书,但是一遇到亲子问题时还是手足无措,如何调控好心态,更好地助力孩子成长,一直是不少年轻父母感到困惑的议题。由拱墅区妇联、拱墅区学生成长支持中心主办,卖鱼桥小学承办,作业帮家庭教育中心协办的拱墅区智慧家长大讲堂(第十三期)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奎教授为给家长、教师答疑解惑,做题为《家长心理调适方法与技术》的讲座。
为什么家长情绪与孩子情绪互相影响这么大?
亲子关系中的情绪,家长即使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孩子也都能感觉到。因为孩子对情绪的感知不仅仅是靠语言的,父母的眼神、肢体语言、情绪各方面都能传递给他。夫妻之间的冲突更会给孩子造成伤害,感觉自己不被信任。
亲子关系中,有时父母才是弱势群体,因为底牌掌握在孩子手里。孩子不照办,父母只能发怒,没其他办法。
青春期早起,孩子身体内分泌发生变化,情绪波动很大。家长这个时候就要稳住自己的情绪,慢慢来解决。要给自己和孩子一些时间,急不来。如果父母都情绪激动,只会引起更大的副作用。
孩子应对挫折逆境的模式是跟爸妈学的
亲子关系就是要培养家长的心力。家长做好心理的自我建设,孩子也会有样学样,按照你的模样和方式去处理他的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孩子和家长都会遇到挫折和逆境。孩子的心是系在爸爸妈妈的身上的,并擅长模仿学习。孩子的心理不够成熟,但爸爸妈妈心理相对成熟。家长的心态不可随着孩子的情绪波动。
当孩子出现状况、或家长自身遇到挫折与逆境时,家长要给足自己时间,调适好自己的心态。自然而然,孩子也会学着家长的方式,平稳、自然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逆境。
孩子对家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您是怎么看孩子的?孩子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刘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几种对孩子的看法,例如:当你拿着放大镜研究孩子的时候,孩子也拿着放大镜研究你;中世纪绘画中,小孩的脸上看不到天真可爱,和大人是一模一样的,那时孩子就是小大人;“原罪说”遵行人性本恶的观点,因此教育中打骂孩子被看作很正常——“小孩不打就要变坏”;洛克的“白板说”把孩子看作一块有各种可能的白板,很贴合今天中国家长口味——孩子从小就得规划人生;相反提出“天赋人权”的卢梭认为孩子有自己的天赋,自然放养就行;当今神经科学认为:基因和脑功能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和环境诱发成长。
环境和基因到底哪个起作用?
以马加爵为例, 马加爵的暴力倾向和MAOA基因突变有关,而与他的家庭教养和生活环境诱发也有关系。也就是环境与遗传的交互作用。因此,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对孩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有时候我们发现孩子的行为偏离特别大,也可能说明孩子存在在某一方面的潜力。
看见当下孩子的需求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看法源自三个方面:“未来虚设的孩子”、“曾经孩子的我”、“别人家的孩子”。
第一,家长凭什么通过孩子现在的情况来判断孩子的未来!过多对孩子未来虚设,会影响对孩子当下状况的判定。
第二,中国的孩子往往是家长自我的一部分,上一代的失败要通过这一代的成功来弥补,如果家长曾经辉煌过的,就要通过孩子来继承,这种看法对孩子造成很大压力,也很不公平。
第三,拿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就是看不到自家孩子的需要。每个人基因不一样,不能要求孩子和别人一样。兰花型孩子需要呵护,而蒲公英型孩子则随处都能生存,有些特殊的孩子多动或抑郁,那是人类智能时代才有的,说明了基因扩散和人类文明程度提高。
孩子有问题不能一味制止,应该通过因着问题,看见孩子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否则就会导致教育偏差。在教育一般孩子时,父母首先要考虑孩子的需求,再看看社会要求是什么。
亲子关系中,如果父母一开始就总是控制着孩子,那么后来孩子也可能反过来控制父母。这种控制被控制的关系会慢慢地转变。
还有所谓忽视,就是既没有要求也没有需求。家庭冷暴力也属于忽视,是非常严重的隔离。它预示着家庭关系死亡,对家庭成员的伤害非常大。
总之,父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当下的需求,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耐心倾听、辨析孩子当下的需求,给予满足。并在教育中也要给出适当的要求。
守住家庭的基本功能
很担心家庭逐渐变成学校的影子。家庭和学校在功能上应该区分开,家校融合要发挥好各自的功能。父母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学习上,忽视了家庭的基本功能,会导致家长和孩子都很艰难。
家庭主要是给孩子一个情感的港湾,家庭是情绪安抚放松的地方,有轻松感和安全感。例如中国古代的家教,只是教做人,学校才是学习的地方。
父母和祖辈的教育观念要一致,一定要统一,才不会导致孩子两边讨巧或不知道该听谁的。
另外,孩子需要有一个独立的个人空间,可以让他自己做主的。人要平衡,在家和在外面可能不一样的,在外面要面子,家庭就应该更宽容更包容些,更多在情感上给予支持。
学校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有计划有目的有秩序有规则。是社会性质的,与家庭不一样。
具体做法有哪些?
一是通过三观教育: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具体的问题,培养孩子的世界观;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以针对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明白对于个人什么重要和不重要,树立孩子的人生观。
二是家长自己少讲一点,让孩子多说、多听多问,通过具体问题和孩子多沟通。
三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很重要。要鼓励孩子付出的努力,能说出孩子做得好在哪里,不只是表扬孩子聪明。
四是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即使爸妈有很多办法,也要让孩子觉得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当然,没有绝对的方法论,孩子就是大人的影子。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言传身教更好,学会放手更重要。
提升心理健康意识与素养
刘教授以生动的案例,轻松愉悦地与家长一起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与素养。刘教授给出了一些说法,家长共同参与,判断对错。如:“如果患上心理疾病,只要服药就可以有效治疗。”、“少量喝酒有助于促进睡眠质量。”、“一般来说,一个人不记得的事情对于他的心理影响就很小。”这三种说法都是不对的。而“看车祸、灾难现场的照片,或听当事人的讲述,可能造成心理创伤。”确实有造成心理创伤的可能,但不能因为有这种可能就不让孩子接触了解这些事件。可以在共同了解这些事件之后,和孩子们一起分析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可以怎么处理,让孩子们更加勇敢、智慧,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学会正向建构的态度
感觉下面这个例子更切题且符合家长的日常:
孩子磨蹭这件事发生了,重要吗?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线索,一个现象,哲学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发生了什么很重要,你需要抓住这个线索才能解决问题。而不重要的是,你不需要为一个现象发火。火是你的,你可以选择不发火但同样帮助孩子解决磨蹭的问题。
所以你是如何解读“孩子磨蹭”这件事将决定于你的行为、你的认知的功能——是构建一个和谐的、能换位思考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世界;还是一个充满暴力、负性情绪肆虐、永远恶性循环而没有解决方案的世界。这便是你的选择,你的价值观,你认知的力量。而这一切,会通过你和孩子的互动,被孩子解读、模仿、形成他的认知模式。所以他是一个正向成长型思维的人,还是一个消极固定型思维的人,会取决于你。
事物客观存在的,自身内在观念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会发生变化。
在行动中感受
《甘地和爱吃糖的小男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拿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去教导别人。
在要求孩子时先看看自己能否做到,用心感受孩子的感受,不随便给孩子下结论。
相信孩子。特别是在孩子最感到困难的时候,而不是大部分父母容易相信孩子的表现好的时候。相信的力量是很大的。
一点体会
对家长而言,记住刘教授分享的知识和方法很容易,但真的能运用到实践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中才很困难。相信孩子,学会放手,让孩子学着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慢慢前行,而不是家长一味在旁边指手画脚;当孩子遇到挫折,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在身边默默地鼓劲加油,成为他每一个进步的见证者。家庭永远是心的港湾,孩子成长远航的起点。
回放链接:https://v.hzgsedu.cn/videos.html#/video/1850
文字:新华实验小学家长 耿婷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林凡悦 周李萍
附:家长感言
卖鱼桥小学毛喻萱妈妈:
今天有幸聆听了刘正奎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听完讲座,我最大的感触是:刘教授说的要守住家庭的基本功能。家庭是孩子温馨的港湾,是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常常急于去教导孩子如何学习,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父母是孩子的锚,有父母的支持,孩子这艘船才能在乘风破浪
北秀小学恩允爸:
作为一名外地在杭州务工人员,平时的繁忙工作,二宝的刚刚降临,导致了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大女儿的疏忽。在平时的家校联系当中,也发现了许多关于孩子的问题,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用的还是很多老方法,甚至是打骂,但是效果甚微。在刘正奎教授的讲课中,也正提出了许多切合我们平时遇到各种状况,譬如我们进房门,都不敲门,在女儿申诉说这是她的个人空间,我们则马上的回应就是家都是我们,还私密空间,其实我们就是怕她在房间玩,影响学习,影响休息,但是表达方式和做法就不对。讲堂中还有许多家长调适方法和策略的谈及,让我们家长收益良多。
北秀小学 周帅宇爸爸:
平时我会把一些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里,对家人和孩子说话没有好声气;总是会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时不时的数落孩子几句。渐渐地,孩子没有了小时候的那份亲近感,看见我就想躲,总盼着我早点出门。我心知肚明却无计可施。
听了刘教授的一番讲解后,顿时让我茅塞顿开,感悟颇多。作为父亲养家育儿是自己的一份责任,生活虽累但也要学会管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应该多一点鼓励与肯定,少一些谩骂与呵斥。让孩子愿意对我敞开心扉靠近我。
文澜小学 张恩之家长:
刘教授从现代儿童成长中的挫折与逆境,看见孩子当下的需求,守住家庭的基本功能等方面与我们侃侃而谈,他从一个父亲的视角幽默风趣地讲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故事,让我们了解家庭是情感的港湾,远航的起点。尤其对于我们初中孩子的家长来说,受益匪浅。最让我感触的一点就是刘教授说了要学会倾听,倾听,再倾听,我们试着让孩子多说,我们多听,而不是发生问题以后我们不停地给孩子灌输各种大道理,其实在矛盾发生的那一刻,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当时的想法,而不要一味地从自己大家长的角度去批评,指责。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陪伴,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爱和安全感是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前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接纳和关爱的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是很有价值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需要家长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家长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完全的信任孩子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运河学校符尚淇家长:
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问题,首先管理好自己情绪,反思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去帮助纠正,而不是急于求成。如为什么孩子做作业到十点甚至更晚,如果我们有时间可以和他一起尝试做一周,或许就能体会为什么晚了。另外不要用放大镜看孩子的缺点,其实孩子也在用放大镜看我们的不足。还有就是我们要守住家庭基本功能,家是情感的港湾,让孩子有一个心灵安静的场所。
北苑实验中学初三5班家长:
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不能一味的表扬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和家庭的角色扮演,家里安全轻松感,家庭是情感港湾,幸福温暖舒服。家庭是学校的影子,学校和家庭功能定位不区分,带来的后果很严重。放松心情,让孩子聪明,调整好自己情绪和心态,父母心安,孩子才能真正做到心安。家校合作很重要。
文澜小学 管晨乐家长:
作为一个“后进生”的家长,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很焦虑,孩子学习成绩跟不上,自己教又收效甚微,动不动就冲孩子发脾气,孩子也变得不愿意跟我说话了。直到爸爸说我们请个老师给他辅导一下,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你就做你的“好妈妈”。在那之后孩子确实有进步,也愿意回来讲讲学校里发生的事,笑容也多了。结合教授讲座的内容,就是我对孩子的认知错误让他失去了最后的安全感,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今后我也要试着多用“我感恩”来调解自己的心态,希望我们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