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是核心素养,现阶段,正是各学校教学改革的转型期,需要以课堂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建设。在此关键时期,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实现由“教”向“学”的课堂变革,又如何落实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关键转变呢?

五月初,李欣展名师工作室活动围绕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研讨会”、“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活动设计指导”、“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等主题,以专题讲座、课例研修、主题研讨等多形态在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开展。

专家讲座,引领方向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以《核心素养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读思达教学法》为题,从核心素养、育人方式的变革以及读思达教学法三个关键词入手,层层递进,完成了一场生动实用的线上专题报告。

余教授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三个阶段。其变迁体现了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本质、再到学科育人价值的转变,从而使学校教育教学不断地回归人、走向人、关注人,进而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让人成为教育教学真正的对象和目的。这是教育领域最深刻的变革,意味着中国基础教育走进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现场研讨,深化交流

同时,工作室通过线上线下并行的形式,联动成都市多个区域,推进教学改革研究的步伐,不断提升工作室教师教科研水平。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研讨会”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活动设计指导”中,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建设与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给工作室的教师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各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团队开展现场沙龙,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交流了教材解读、活动设计、活动评价等情况。

参观校园,深入体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亲临外校学习观摩对于拓宽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理论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作室继续基于“聆听孩子心声,践行课程实践,探索成长之路”的总目标开展了观摩研修活动。

百年来浓厚的文化积淀,使成都市回民小学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教育特色。在这所容纳了回、满、羌、藏、汉等多民族学生的校园里,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教育课程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课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令人耳目一新,给各位工作室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研工作一直是龙江路小学的特色。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龙江路小学就开始“乐园中育人”的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学校如今承担着三个国家级子课题的研究: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课题《INTERNET环境下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研究》;中央电教馆“十五”重点课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重点课题《新课程中教师心理培养研究》。通过交流学习,工作室的成员们对于课程实施、环境创设等都有了更多的思考,也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为自己赋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礼记·学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唯有找准核心素养的大方向,深入个性化发展,深度研究教育改革,积极推动课程建设,在山岚漫染中树立鲜明的教育方向,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滚滚洪流中不忘初心,传递思想的火种,点燃工作室教师的激情与梦想。

拍照/撰稿:林心仪

审稿:李欣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