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从孩子的生活、兴趣出发,跟随孩子的脚步去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故事。2019年12月19日和20日的中午,舟山路幼儿园的老师们在音乐厅开展了了一场课程故事分享会。本次活动由大班教研组长余青霞老师组织。

中二班张老师分享的课程故事是《小巷瓦房》,孩子们漫游在运河小巷间打卡老房子,在班内进行老房子一系列的创想,比如:牛奶盒大变身,报纸粘贴画,纸箱显身手等活动。后期在童游体验活动中追溯幼儿的兴趣,进行"小小门环我设计""漂亮花纹我装扮"对门环和瓦片做创想,将瓦片带进班,设计属于中二班的门环等。在开展"老房子"的过程,就像是一段旅程,收获一份知识,收获一份心境。孩子们的旅程还未结束,他们将继续带着一份喜悦和期待,漫游在运河边的小巷间,倾听老房子的心跳声,细细品味岁月历史的魅力!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蜡染吗?你们玩过蜡染吗?大一班的小朋友们在蜡染的过程中,展开了一段关于去蜡、融蜡,以及固色的探究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他们乐于探索,敢于实验,面对未知的问题,他们集思广益,一步步揭开问题的答案。

小一班的孩子们在去了萌娃体验活动后,对水上巴士十分有兴趣。他们有了一个大计划——要造一艘“水上巴士”。老师也非常鼓励支持孩子们的想法,所以一场造船大计划就这么开始了……从收集、选材、拼接、粉刷、装饰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全程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探索,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创作出一艘属于自己的舟幼号“水上巴士”。

“吃”是幼儿的最爱,为了更好地了解运河边的美食,探索运河边美食的奥秘,老师们跟随小二班孩子的脚步,走近运河边,用慧眼去寻找和发现运河边的美食,追随幼儿对“糖葫芦”的兴趣,小二班开展了相应的糖葫芦系列活动。动手制作了孩子眼中和心中糖葫芦画,还有在“运河庙街”户外小玩家中的糖葫芦铺进行制作和探索糖葫芦。在有趣、好玩的氛围中感知和体验做糖葫芦的乐趣。

中一班崔老师分享的"木偶"奇遇记,小朋友用实验记录表来记录木偶“动”起来的实验,孩子们在活动中感知、探究、迁移运用能力不断发展!

在妙趣游公园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地上怎么会有有树叶的形状?孩子们通过猜想、搜集、实验、验证、解决,一次一次的尝试拓印。孩子们自我总结、讨论拓印失败的原因,并寻求方式进行解决,发散着孩子们的思维。在神奇的拓印世界里,多样化的拓印体验中,获得了丰富的拓印经验以及成功的快乐。

大二班的幼儿通过提出问题,明确任务、收集信息,制定方案、选材制作,优化调整、思维碰撞,分工合作、推广分享,收获满满5个阶段。在基于STEAM理念的博物馆项目式学习中,孩子们跨学科应用与整合,从制作一把小折扇到制作一把比小朋友还高的大折扇。项目活动中,孩子们的自主性越来越高,同时也获得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午餐时孩子们的一段对话,大三班老师顺应孩子们想要做伞的愿望,开始了制伞之旅。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组成了小组,并且制定了制伞计划书。但是,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小波折。老师们把孩子们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孩子们也想到了自己的应对策略。在第二次制伞过程中,孩子们选择固定伞骨的材料更加多元丰富了,小伞做完之后,小组通过讨论,还给伞面增加了防水性的材料,比如塑料袋、胶带纸,并且通过记录表的形式,将自己的制作材料的优缺点记录了下来。

教研组长赵小春老师提出了自己在课程故事中发现、分享、研讨后的感悟。课程故事既体现着教师认识课程的叙事方式,也反映了教师的成长历程,讲述、倾听故事是教师课堂教学生活的一种方式。课程故事具有情景性、探究性、自我实践性、反思性的特点。教师撰写课程故事能促进专业发展,锻炼教师观察幼儿游戏的能力,帮助洞悉个人实践知识,提高反思探究能力,提升课程意识。

通过本次课程故事分享会,可以看到舟山路幼儿园老师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转变,更多地关注幼儿,更多的利用资源,让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分享、研讨,老师们为今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明确了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寻找适宜的教育契机,深挖课程内容,并建构课程故事主题框架,搭建幼儿课程学习的平台,引导幼儿开展深度学习。

撰写:沈佳露

摄影/审核:崔许霞